- 戏曲类非遗保护应采取动态模式2013.08.02
- 文学,如何塑造新的军人形象2013.07.30
- 《第七天》:由真实抵达荒诞2013.07.26
- 娱乐化表象的背后——近年抗战题材文学与影视剧的叙事伦理2013.07.26
- 换个视角看“80后”作家——王萌萌志愿者小说三部曲印象2013.07.26
- 小说叙事,别丢了“根性”2013.07.26
- 确立中国武术指导与动作导演的正统历史地位2013.07.22
- 一枝春带百花香——谈地方剧种的保护与发展2013.07.12
- 舞蹈:足尖上的“雅”“俗”追求2013.07.12
- 《张叉叉列却传》引发的思考2013.07.12
- 创造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原生态——观《民族画报》时代的表情2013.07.12
- 警惕不良文化趋向 闭门造车何以大行其道2013.07.04
- 坚持的艰难,坚持的可贵——读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2013.07.03
- 艺术之思2013.07.03
- 中国作家为何变得越来越“物质”?2013.07.03
- 艺术来源于“创造”2013.07.03
- 文学:呼唤文化建设性2013.06.18
- 诗人,何以在大学安身——杨牧对话陈平原谈诗歌教育及其他2013.06.05
- 自然是小小说的艺术品质2013.06.05
- 新活力·新元素·新参照——“老工业基地”与都市文学创作研讨会召开2013.06.05
- 毕加索/潘鲁生的陶瓷对话2013.05.29
- 写实主义在当代的可能性2013.05.29
- 关于国粹京剧的别思2013.05.15
- 坚守传统审美:书法艺术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2013.05.15
- 用文化滋养心灵升华境界2013.05.13
- 心象宇宙的诗意飞升2013.05.13
- 国产动漫:如何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突破?2013.05.10
- 人也堂堂 艺也堂堂——《大鼓妞儿》评析2013.05.10
- 《比一滴水更年轻》:诗心如火,为祖国放歌2013.05.10
- 电影和文学的分与合2013.05.06
- 两个“万一”的心尖震颤——读《春雪》有感2013.05.06
- 电影里的“中国梦”2013.04.22
- 打工诗歌中的中国梦2013.04.01
- “文学经典”如何亲近大众——从电影《悲惨世界》遇冷说起2013.03.29
- 诗词精品之路在何方2013.03.25
- 中国梦的艺术表达2013.03.27
- 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也很正常2013.03.22
- 作家如何打量生活?——由贾平凹的《带灯》谈及小说的道德2013.03.21
- 历史小说创作要力求刻画人物的主体精神2013.03.22
- 网络不是文学的救星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