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艺术之思

时间:2013年07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牛寒婷

  我不会成为“文学已死”、“艺术消亡”论调的拥趸。因为在我,阅读文学、感受艺术,是生活的必需。文学艺术的存在本身,不需要辩驳,只要人类存在,它就会在那儿,在可见与不可见的作品中,在感受者的想象世界里,在它自己的独立王国中。

  在这个消费文化盛行、视觉文化猖獗的时代,文学艺术的确面临着深刻的危机。相比于那些追求搞笑、让人解压的大众娱乐花样,相比于更为直接刺激、诉诸视听享受的影像文化产品,费力不讨好的文学艺术,似乎失去了招揽粉丝的自信与底气、魅力与光彩。保持安静的内心状态,忍受漫长的文字阅读过程,接受心智和逻辑的训练与挑战,收获延迟的精神快感;或者,站在并不能一看即懂一望即知的艺术品面前,调动身心感官,去默默地感受和体验、品味与咂摸,收获独特的精神愉悦……这对时刻面临现代生活压力、惯于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身心浮躁的人们而言,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人类像需要阳光、空气和水那样,还需要内心生活的支撑与慰藉,需要纷乱的梦境调剂单一的生活,需要驰骋的想象改写刻板的现实,人类就依然需要文学,需要艺术。

  关于文学艺术,从古至今,就有着各种理论化的定义和描述。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对其边界和标准,更难达成共识。抛开概念化的命名和企图统摄全部文学艺术作品的野心,以谦卑的姿态,通过感受和体验对其无限的接近,才是感知和谈论它的最好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获得一些基本的认知:文学艺术以形象的方式建构自己的世界,观照人的生存;它带给我们的某些东西,只有通过它独特的方式才能够给予我们;它的诞生、接受与存在,勾连和标识着人的精神生活,指向精神的超越;它确认个体生命的内在自我,是内在生命的丰富展示;它描画人性的复杂、奇异与骚动,它导演无意识、非理性的狂欢与舞蹈;它的自由与活力来自生命本身,是生命力造就了它的绽放与奇迹,反过来,它激发更多的生命能量,使人抵达梦境与自由。

  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的越界与反叛,它的死敌是僵化和刻板。它打破现实生活的秩序和规定性,打破物欲对人的单向塑造,打破固守的观念与思想。好的艺术作品让人有崭新的视野和眼光、感受和体验,去重新审视和发现被“常规化”了的世界。它不囿于任何一种立场、观念、学说、理论,甚至是体验和感受本身,它永远追求与世界变化同步的日新月异、常变常新。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中,它获得生生不息的活力与超越性的自由。

  在人类文明和文学艺术的大厦中,浅显的欲望和快感只是进入大厦的一个通行证或入口。那些仅仅着眼于人的情绪、情感、欲望的表层,并止步于此的作品,很难登上大雅之堂。好的作品总是在调动你的情绪,激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欲望的同时,引你到生命的秘密花园。在那儿,跟随创作者的步履,借用他们的慧眼,你重新认识了世界。你会发现,那些你原本习以为常的情绪、情感、欲念、渴求,它们出乎意料地跳跃和变化,它们不守常规地突破和游离,它们打破体验和认知的惯性,它们致力于想象和心性的创造。比起快感消费和欲望满足停留在单一层面的娱乐产品,比起故事的人物设定、情节的逻辑展开有意迎合观者的心理预期和既定观念的电视文化产品,文学艺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无论是对欲望与人性,还是对心灵与思想,它都以清醒的审视、永不妥协的怀疑和革命性的创造,去尝试突围,以激发生命自身的活力与自由。在这一过程中,种种感受与体验,被不断转换、替代、更迭,你不再被它们的单一无趣或浅显直白所惊扰,而是进入更为内在、深邃的生命跃动,释放更为厚重、蕴藉的生命能量。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