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朝柱:坚持艺术地再现重大的革命历史2015.03.04
- 从《顶碗》到《青花瓷》 拼技术更要拼创意2015.03.02
- 高手在民间,崛起的中国魔术新生代2015.03.02
- 吴文科:不要误解相声2015.03.02
- 羊年“央视春晚舞蹈”小品解读2015.02.27
- “回家”:春晚的主题选择2015.02.27
- 羊年春晚:压力蛮大,也蛮拼的2015.02.27
- 央视羊年春晚 相声尺度大歌舞新奇特2015.02.27
- 文艺创作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015.02.16
- 不断交流中保持文学的根——专家视野中的广西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2015.02.16
- 《汤因比奏鸣曲》:一组可拆装的文本2015.02.16
- 厚重:作为一种品质——评《少年的荣耀》2015.02.12
- 人生无处不诗意——读康华平的诗2015.02.11
- 怎样看文艺作品中的残疾人问题2015.02.11
- 刘庆邦:以虚构之光照亮小说2015.02.09
- 锦绣与烂漫:2014年随笔写作观察2015.02.06
- 文艺评论是繁荣文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015.02.06
- 余秀华:在生活与诗歌的双重坐标中2015.02.06
- 张魁兴:呼唤“三好”文学作品2015.01.28
- 现代戏期待戏曲革新2015.01.28
- 文艺走进生活,评论怎么办?2015.01.27
- 肉身与灵魂:既具体又抽象2015.01.27
- 真诚儒雅的“王者风范”2015.01.23
-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看文学创作的风格问题2015.01.23
-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015.01.21
- 《借命时代的家乡》:链接现实与历史2015.01.16
- 《爱历元年》:爱的突围意味着什么?2015.01.16
- 黄会林:毋醉心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暂时繁荣2015.01.16
- 传播文艺批评的中国声音2015.01.12
- 叶延滨:诗坛又听大风歌2015.01.12
- 琥珀:一个有生命力的小说意象2015.01.12
- 文学为电影插上另一只翅膀2015.01.12
- 电影的常道:由电影《智取威虎山》想到的2015.01.07
- 《琵琶弦上说》:直面历史的曲笔与隐喻2015.01.07
- 以文艺激浊使社会扬清2015.01.07
- 放下对网络文学的傲慢与偏见2015.01.07
- 建构正能量的文艺创作生态2015.01.05
- 把脉戏曲衰落 观众审美需求变化是根本2015.01.05
- 醇厚生活积累演绎《日出日落》2014.12.30
- 王一川:文学、生活美学与文化创意的关系2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