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年轻观众:戏曲发展的迫切课题2014.08.04
- 站在今天的现实,描绘明天的梦想——访台湾诗人萧萧2014.08.04
- 对军旅题材舞蹈的文化思索2014.08.01
- 河南优秀舞台剧目北京展演:新剧新人传薪火2014.08.01
- 读舒晋瑜文学访谈录《说吧,从头说起》2014.08.01
- 张平:豫剧与斯坦尼表演体系2014.08.01
- 学术研究的原初性与探究性——评刘家思《刘大白评传》2014.07.30
- 当下民族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认同焦虑——以蒙古族小说创作为例2014.07.28
- 诗歌,仰望星空,还是脚踏实地?2014.07.23
- 开放的大门与净化的阀门2014.07.22
- 脱口秀与相声:徜徉在彼此的似与不似之间2014.07.21
- 犀利的文艺批评及其矫枉过正2014.07.21
- 作品缺乏独创性 文学创作风格都去哪儿了2014.07.18
- 《破晓》:杂技艺术开了新生面2014.07.18
- 热爱母语 善用外语2014.07.18
- “读不懂”及文学批评的现代性问题2014.07.18
- 离乡,返乡,无乡——杨方诗歌读札2014.07.18
- 让梦想在文学大地上蓬勃生长2014.07.11
- 形象塑造与审美模式2014.07.11
- 纯真乃年代剧之金——评电视剧《油菜花香》2014.07.11
- 贾志刚: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梅兰芳2014.07.09
- 在足球的世界里2014.07.09
- 文艺评论要进入时代的场域——记第二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2014.07.09
- 武侠小说,何处觅江湖?2014.07.07
- 相声,能不能慢点儿?留一丝隽永让人回味2014.07.07
- 一部为太白立传的好书2014.07.04
- 仲呈祥:普及艺术教育 培养审美人格2014.07.04
- 吕艺生:在多元时代创造中国新舞风2014.07.04
- 纵横自如 潇洒走笔——读代海的报告文学新作《艺术中国》2014.06.30
- 书法家莫因楹联常识闹笑话2014.06.30
- 影响网络文学的力量2014.06.24
- 从皮影中发掘中国动画优势2014.06.24
- 阿兰·加西亚:学习中国文明和中国的生存方式2014.06.23
- 舞蹈创作中当代形象的“文化力”2014.06.23
- 乱世佳人李香君——欧阳予倩版之《桃花扇》2014.06.20
- 田青:中国传统音乐的根与魂2014.06.20
- 大宇宙英雄交响诗画与大时代诗人精神图谱2014.06.13
- 不以新旧断是非 也谈高考作文“老规矩”2014.06.13
- 在海岛,倾听神的声音——读台湾作家吴钧尧小说集《遗神》2014.06.13
- 诗人侯马:怎样站在生活的面前?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