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在其发展历程中,“雅”与“俗”的角逐、争辩从未间断。笔者以为,“雅”是对于极致美的一种追求,而“俗”则是对生活美的一种向往。雅俗共生是人们对舞蹈艺术审美的不同需求。人们需要有“雅”来作为舞蹈艺术前进的推动力,也同样需要有“俗”来充实舞蹈发展的生命力。然而,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日趋繁荣的舞蹈艺术中的雅俗问题显得更复杂。
在舞蹈艺术领域里,我们通常会把承袭了宫廷“雅乐正声”传统的芭蕾舞看作是“雅”,而把从民众的生产劳动中发展而来的民间民俗舞蹈看作是“俗”。但是,这种观念上的雅俗之分,并不代表舞蹈艺术中的雅与俗是完全对立的,而恰恰相反,它们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例如,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编导很巧妙地把芭蕾舞的技法与中国民俗元素如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具融合在一起,力求通过“雅”的舞蹈展现“俗”的场面,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再如,舞蹈《担鲜藕》把江苏民间舞蹈素材加以变化发展,由两位演员身套藕形筒裙筐扮演鲜藕,将两筐鲜藕人格化,表演得惟妙惟肖,作品充满幽默情趣,充分展现民间生活,并且所选用的音乐和舞蹈元素都充满着“俗”感,但是却给观众带来精致优雅的审美感受。可见,舞蹈中的“雅”可从“俗”中转化而来,而“俗”在精益求精中亦能发展成为“雅”。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大歌舞时代”,“文化旅游舞蹈”大势蔓延,各民族地区都热衷于挖掘民族文化元素,精心打造以舞剧、歌舞剧、民族杂技剧等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业,其中以“最炫民族风”、“印象系列”为代表。这些舞蹈大多以自然山水为演出的舞台背景,通过歌舞,对当地的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历史传奇等人文资源进行表演和诠释,其中舞者多是当地的普通民众,这些非专业演员用他们最原生的动作,最质朴的歌声,最滚烫的汗水,与天地共舞,与自然同声,带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与享受。可以说这种实景舞蹈在创作的开始阶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不仅丰富了舞蹈样式,带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也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然而正是因为其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实景舞蹈在发展中逐渐被商业所裹挟。特别是在有的旅游景点,一些民间歌舞被过度开发和商业包装,逐渐失去了原有歌舞的自然面貌和艺术感染力,舞蹈艺术的本体不再被关注,俨然成为一种商业“道具”,实景舞蹈难免落入了为钱而舞的俗套。
现代舞是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一种舞蹈派别,它在西方的兴起主要是为了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僵化束缚。虽然它没有芭蕾舞的华丽服饰和刻板技巧,但从某一种程度上说,它比芭蕾舞更难于理解。由于现代舞是一种“思维型艺术”,强调个体生命的体验,其抽象的表达方式使得它长期以来被看作“小众艺术”。除此之外,由于现代舞艺术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其探索性、先锋性的特质也让许多人无法理解。如果一门艺术,单纯地为追求“雅”而失去了观众,这种脱离观演关系的艺术行为就变成了孤芳自赏,就不仅仅是一个“雅”或“俗”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艺术生命力的问题了。现代舞除了追求先锋性外,还需要从生活中更多吸取营养,把艺术的生命根植于肥沃的生活土壤之中,否则,也成了另外一种“俗套”了。
如果说现代舞容易脱离观演关系的话,那么古典舞的创作的模式化也是一大痼疾:重技轻艺。在古典舞的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传统的继承,然而这一继承并不是照搬照抄,不分内容、种类的挪用、滥用。当今各大赛场上所创作的古典舞作品,在动作素材的运用上经常出现雷同,观众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模式化的现象泛滥,这是十分不利于古典舞的发展的。有舞蹈评论家指出:“模式化只能导致无新意的平庸之作大肆涌现,导致创作的停滞和窒息。”模式化的创作只会让古典舞陷入平庸,甚至庸俗。要想脱离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在创作上下功夫。放眼望去,那些引人注目的舞蹈艺术精品皆是对于生活,对于人们思想感情的完美表现。因此,古典舞蹈在创作中,不能只注重外在形式,忽略内在灵魂,因为失“魂”之艺,只能是一种技术的展现,而不再是艺术的再现。
其实,有些看起来比较“俗”的舞蹈元素,也可以在艺术家的挖掘、加工和提炼中逐渐雕琢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如以杨丽萍为代表的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雀之灵》等。在《云南映象》中,创作者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以原始质朴的美感呈现出来,不仅引起了专家学者对于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深层次思考,也满足了民众对彩云之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好奇与欣赏。舞蹈《雀之灵》其主要表演元素也是源自傣族的孔雀舞,正是在自然原始的民族人文风貌里孕育出的大众喜爱的艺术瑰宝。一些广受大众欢迎的舞蹈如《千手观音》等也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舞蹈艺术精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审美取向,同时也通过舞蹈艺术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美的启迪和享受,在双向受益中完成了艺术的天然使命。
所以,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舞蹈创作都应该坚守自己的艺术本体,秉承“雅俗共赏”的原则,既要追求精益求精的艺术标准,也要真情为人民、为时代抒情起舞,有生活、接地气,让高雅艺术从人民群众中来,也走到人民生活中去,用足尖完成舞蹈艺术的追求和梦想。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