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曲《那一片红》:让真情在生活中升华2012.06.04
- 对民族历史艰难的自省——观话剧《雾蒙山》2012.06.04
- 茶香醉中国——评新创歌曲《茶香中国》2012.06.04
- 《讲话》成就贺敬之2012.05.30
- 翟卫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2012.05.30
- 迟子建:生活照亮艺术2012.05.25
- 印青:把最美的旋律献给党和人民2012.05.25
- 于蓝:广大人民群众是“大鲁艺”的老师2012.05.25
- 蔡武: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12.05.25
- 张笑天:寻找同类影视剧的突破点2012.05.21
- 王兴东:电影剧本创作中的难忘故事2012.05.21
- 电影应该如画——评赵治平导演作品《女人如花》2012.04.25
- 于平:文艺批评要转作风改文风开新风2012.04.25
- 文学创作: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2012.04.25
- 中国电影:应当如何“全球化”?2012.04.20
- “恶搞”杜甫总比遗忘好2012.04.20
- 孙毓敏:剧场剧团关系需要理顺2012.04.20
- 叶培贵:书法必须实现现代转型2012.04.20
- 傅起凤:花钱雇人看戏,怪圈!2012.04.20
- [画里话外]戏画闲言2012.04.20
- 用生命写就对党的忠贞——读《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所感2012.04.18
- 对战争生活的风格化写作——评张品成长篇小说《红药》2012.04.18
- 柯岩:实践《讲话》精神的典范2012.04.16
- 无法告别的青春——浅议当前青春题材影视创作2012.04.16
- 名伶时代的复苏2012.04.13
- 影视剧民族元素的运用与文化形象的思考2012.04.13
- 恶搞杜甫之后,还剩什么?2012.03.30
- 陕西文学的新气象——阿莹散文浅论2012.03.30
- 怀旧与反思——观民俗抒情片《梦回台儿庄》2012.03.30
- 语言民俗研究的范式建构 ——评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2012.03.23
- 葡萄不酸 奥斯卡不甜2012.03.02
- 出川入川:风景摄影的蜀地范式2012.03.23
- 加强对文物鉴定等电视节目的管理2012.03.19
- 一名写作者眼中的微童话:微童话 广空间2012.02.24
- [中国艺术报]消费文化时代的艺术跨界2012.02.24
- 从“我”做起,捍卫文艺批评的尊严2012.02.24
- 金波: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不要分得那么清楚——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现状观察2012.02.20
- 八年——从“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看曲艺发展模式2012.02.20
- 城市化进程推进 民族曲艺路在何方?2012.02.15
- 微童话:快餐文化,请放过孩子,放过童话!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