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斗、李建华在“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表演 胡畔 摄
2003年10月3日,由一批活跃在当今相声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自发成立的“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首场演出,在位于北京东城区文化馆三楼的小剧场与京城曲艺迷们正式见面。迄今,“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立以来的八年多时间里,每周六晚的相声专场已定期演出了400多场,观众达16万人次之多,几乎场场座无虚席。如今,“周末,去听相声!”已成为京城百姓休闲娱乐活动的首选,在其影响和带动下,各地也相继成立了不少的相声演出团体,尤以京津两地的演出活动最为频繁和火爆。
可以说,“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八年来的演出活动,不仅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喜爱相声艺术的观众的欣赏要求,同时也丰富了京城的文艺舞台,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相声新秀,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对促进相声艺术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这告诉我们,更多的相声作品应通过这样的舞台实践,经过时间的打磨、剧场的选择,最终完全可以找到适应市场的途径。
小剧场能否起到大作用?
回顾自相声诞生以来100多年的历史,前辈艺人给我们留下了为数可观的一大批优秀作品,至今仍令观众念念不忘。“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几乎每期都会特别邀请一两位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做精彩的压轴演出,既满足了观众的欣赏要求,也为年轻演员提供了难得的观摩学习机会。有时,同一内容的段子由不同的演员来演绎不同的版本,也会产生极佳的舞台效果,更为我们深入研究传统相声提供了宝贵的立体资料。俱乐部的许多老艺术家在恢复传统相声作品的演出形式之余,还积极修改完善作品的结构与内容,巧妙结合当代的某些社会现象,嬉笑怒骂,针砭时弊,赋予了老段子崭新的时代特色,使之传统却不守旧,规矩而不落伍,体现了他们自觉的创新精神以及精湛的表演功力,格外值得后辈学习效仿。此外,还有一些曲艺观众熟悉的山东快书或快板书及双簧节目,也穿插在每期节目的演出过程中间,既活跃了剧场气氛,也为这些传统曲种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八年来,“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活跃了京城的文艺舞台,又锻炼充实了演员队伍,积累了大量相声作品。在俱乐部的每期演出中,居于中坚力量的则是近年来在全国大赛中屡次获奖的优秀中青年相声演员。如《献宝》《咨询热线》《颠三倒四》《一对一》等获奖作品,成为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保留节目。同时,参与俱乐部演出的所有演员始终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健康的舞台形象面对观众,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不良风气,摈弃一切不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低级趣味的笑料,力争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为观众奉献更多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优秀相声作品。与此同时,通过相声创作沙龙和相声爱好者联谊会等活动的举办,也培养了一支业余的创作、演出和评论队伍,为相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支稳固的基层群众文化队伍。
现代传媒条件下相声路在何方?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的讲话中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历史责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推进文化创造,弘扬文明道德风尚。而纵观“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八年来的努力与实践,我们看到,俱乐部的全体相声演员正是以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努力创作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意义在于,为相声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声作为曲艺艺术中受众面最广且最受欢迎的曲种之一,历来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其兴衰成败也格外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相声现状的讨论中,反复被提及的话题之一就是:电视抹杀了相声的艺术特性,相声必须回归剧场演出才是唯一途径。这种观点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一概否定电视等传播媒体对相声艺术的推广和促进作用,也有失公允。
关于电视相声与剧场相声的差异,值得探讨的层面很多,关键之处在于两种不同的展示空间所提供的演出条件和制作要求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诸如前者在时间上的严格限制、内容题材的选择等,都与剧场演出有所不同。如何在这看似相悖的二者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是所有相声演员和相声观众都迫切希望解决的困惑之一。要达到这一目的,不能是纸上谈兵,空穴来风,而应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有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演员作为保障,才有可能迎来众人期盼的相声艺术真正的繁荣与振兴。
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相声演出已经不再单纯倚赖于几百个至多几千个观众的剧场演出形式,而是借助现代传播媒介的辐射作用,通过广播、电视的播出,甚至通过更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在线收听(看),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内给数量庞大的观众群提供欣赏的机会,然而,相声表演中的现场感,以及剧场演出中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仍是其他任何传播方式无法替代的。自姜昆和李金斗等名家倡导“相声回归剧场”以来,已初见成效,并已成为相声从业者的普遍共识,更得到了观众的首肯和欢迎。之所以格外强调“回归剧场”,正是因为相声这种既普及又特殊的表演艺术,只有当它在剧场内进行演出时才最能体现其艺术价值,而且,其审美功效也是在与观众的现场交流中才体现得最为充分和完整。因此,“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应运而生,以及各地纷纷涌现的相声演出团体,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为“相声回归剧场”的口号提供了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