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文艺评论

恶搞杜甫之后,还剩什么?

时间:2012年03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光祖

  ◎ 我们还能进入民族的文化之流吗?古人说“入流”,我们“入”了“流”吗?不进入文化之流,就无法拥有穿透力,不会有历史之眼。

  ◎ 美国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说:我愿拿出我所拥有的一切技术,换取一个与苏格拉底共处的下午。可惜,中国恐怕没有这样的老板了。

  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中国的文化界似乎没有什么动静。倒是网友的恶搞《杜甫很忙》在网络红火了一把。其实,中国很多作家对自己的文化先辈没有动静已近100年了,言必称马尔克斯、福克纳、博尔赫斯,对自己几千年的文化却甚是无知。其实,很多人对欧美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只靠翻译作品了解一点而已。我曾亲见某位大作家公开说,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家了,他说,帕慕克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只懂西方文化,而我们既懂西方文化,又懂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远远比他们强。当时大吃一惊。没有想到我们的著名作家,也就如此水平和眼界。人呀,最怕的就是无知和傲慢。

  我们很难想象,一位英国的作家不熟悉莎士比亚,一位德国的作家不热爱歌德。德国的天才诗人荷尔德林说,近源头而居者,断难流离。只有回到民族的文化之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真正的人。有首歌说,把根留住,中国的文化人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根”呢?

  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却遭遇了困境与考验。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仅靠经济,更靠文化。一部分中国作家如果连《左传》《史记》都读不懂,对孔孟老庄也一无所知,我只能说,他们已经不是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人。

  多年来,中国的电视、报纸、网络产生了低俗化倾向,有关部门也开始反“三俗”,但不从文化之根上做起,“三俗”只能越反越多。大众文化会带来一定的民主,但也能带来社会审美取向的普遍平庸化,造就一个弱智化的社会。当我们的学校把国学理解成《弟子规》,将于丹捧为国学大师,这个民族就出问题了。

  美国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说:我愿拿出我所拥有的一切技术,换取一个与苏格拉底共处的下午。可惜,中国恐怕没有这样的老板了。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只有权力、金钱、美色。只要你进书店,你可以发现,一楼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的是些什么书籍。有网友微博说,书店里书目排行:赚钱、推销、圆滑处世、成功学、养生、练功、旅游、休闲、考证考级、教材教辅、文化艺术,最后一类分为自语、玄幻、凶险、自缢体。当然,最多的还有厚黑学,官场厚黑学、商场厚黑学、情场厚黑学,似乎已经不需要文化了,只需要物质、权谋、感官刺激,还有低级趣味。而一个只关注物质、低级趣味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用爱因斯坦的话说,那是毫无希望的猪栏式的理想。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回到我们的文化之根呢?现在很多文化人批评鲁迅,甚至谩骂鲁迅,进而侮辱、歪曲“五四”新文化运动,似乎所有的罪责都应该由他们承担。其实,我觉得错了,大错而特错。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任务,在20世纪初,国难当头,中国文化需要大转型、大换血的时候,鲁迅、胡适们,取西方的火,煮自己的肉,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做法,是有一点过头,但那是策略,是矫枉不得不过正。他们本人幼承庭训,家学源远,青年时期出国学习西方文化,都是有着切肤之痛,真是中西贯通的学者。小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他们把小说抬入了神圣的文学殿堂。胡适、冯友兰把中国思想“哲学化”,也是一种现代转型。这都是非常伟大的文化贡献。

  谩骂鲁迅们反传统,是很可笑的。他们的“反”,是一种“超越”,一种“转型”,没有他们,就没有现代的文化中国。倒是当下的中国文化人应该反思了,我们这几代新中国的文化人做了什么?我们给后人留下了什么?除了一大堆课题,我们还剩下什么?

  “文革”后的几代文化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底色?我们还能进入民族的文化之流吗?古人说“入流”,我们“入”了“流”吗?中国的唐诗对西方现代诗歌贡献卓著,可在中国当代诗人的心目中,唐诗早就老掉牙了。北岛算当代的优秀诗人了,但我看一位汉学家的文章,他认为北岛的诗也仅仅是汉语版的欧洲诗歌而已。中国诗歌,要放到世界文坛说话,不能关住门,自说自话,妄自尊大。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要进入我们的诗歌之流,那也是一条诗歌的大河,不会比黄河、长江小多少。我们的诗歌传统,从《诗经》、屈原下来,经过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到纳兰容若,真是浩浩汤汤,规模了得。中国的文化人,应该纪念他们了。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