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混搭”来了
“混搭”不是文化良药
□ 张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在艺术史上,所谓“混搭”,从来就有。但成为一种来势猛烈的风潮,则是近些年来的事情。在大面积的文化交融和文化冲突的状况下,主导型的艺术风格面临挑战,混搭必然会形成强有力的趋势。
混搭首先出现在时尚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说,混搭是时尚的内在需求。时尚需要新奇,需要打破一成不变的刻板。因而,时尚文化总是需要不断的寻求新的美学刺激,以激活业已陷入僵化的陈旧款式。艺术乃至整体文化方面的混搭现象,乃是文化转型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遇和杂糅。东方与西方艺术形式的混搭、主流与边缘文化的混搭、精英与大众文化的混搭、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及先锋艺术的混搭,诸如此类的现象越来越多。从根本上说,混搭乃是文化的价值核心消解的产物。文化在价值和形态,以及风格诸多方面,已然丧失了主导性的原则,建立的稳定的文化价值理念和美学原则基础之上“风格化”的艺术修辞,也已不复存在,坚固的美学大厦分崩离析。整体化的美学成为零散的碎片,这些不同风格的美学碎片,无差别地处于同一平面上,为艺术家和文化生产者提供混合和匹配的原材料。这是后经典时代必然的文化结果,也是后现代文化生产的基本原则。
混搭所带来的文化效果是双重性的。一方面,在文化大变动的时代,混搭化现象有可能为文化创新带来某种契机。不同风格的偶然相遇,可能会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洋溢着生活的激情。美妙的混搭会让人获得意外的惊喜,能够刺激人们的想象力。而且,混搭化的“杂交”效应,有可能打破艺术上的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这在那些年轻的、前卫主义倾向的和相对边缘的艺术家群体那里,常常成为他们挑战经典、反抗权威的重要手段。但在另一方面,混搭同时也为骗子们提供了方便。没有主导性的原则的拼凑,也可以以“混搭”为名,冒充创新,并且拒绝批评。尤其是在汉语中,“混搭”一词容易给人一种没有原则和不负责任的随意混淆、混乱搭配的印象,这与该词原有的“混合”和“匹配”的两层语义,尤其是“匹配”含义,相去甚远。在我看来,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形态和美学风格的混合,是不可避免的,而怎样的方式才称得上是“匹配”,这依然是一个重大的、尚有待回应的文化难题。
毫无疑问,在今天,混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手段,并且常常是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不断追新求变的时尚文化界。但追新求变,并非是整体文化的根本原则。而当下文化的问题在于,将消费性、娱乐化的时尚文化,当作文化的核心部分,乃至于全部。这才是最致命的文化毒药。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