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 星期三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大视野]“混搭”来了

时间:2012年04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混搭”是用新兴文化拯救剩余文化

  □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所所长)

  ○ 记者:您认为“混搭”艺术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 赵勇:“混搭”首先出现在时装界,其英文说法是Mix and Match。我有本包铭新写的《时髦辞典》,说的就是时装界的新词,但这本出版于1999年的书却没收“混搭”一词。这至少说明,“混搭”在世纪之交还没有流行起来。

  若去寻找“混搭”出现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后现代主义的“拼贴”,以前总是在说艺术模仿生活,其实现在经常是生活模仿艺术。这样看来,“混搭”或许就与“拼贴”形成了意味深长的联系。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并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

  ○ 记者: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混搭热”,是否可以认为是文化浮躁的产物?

  ○ 赵勇:从总体上说,我们今天的文化都非常浮躁,所以把“混搭”看做是文化浮躁的产物也未尝不可。但看问题显得过于笼统。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价值失范的时代,不讲规矩的时代。从好的一方面说,“混搭”打破了原来的既定的生活秩序、艺术秩序,由此形成的新品种可能会释放出某种活力。但从反方面想,这种现象岂不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迎合?也许,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与当下的“混搭热”真的存在着一种隐秘的逻辑关系。

  ○ 记者:各类艺术形式的“混搭”将对社会生活和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 赵勇:关于影响,我想从正反两方面来谈。两种艺术或两种文化“混搭”,其中的一方往往处于弱势,或处在被人遗忘的状态。若这一方被“混搭”进来,它就被激活了,同时也激活了人们的记忆。比如我看到报道中有这样的说法:“大提琴家马友友曾在唱片《探戈灵魂》中,将手风琴与吉他、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融合,让很多人开始重视手风琴这一被遗忘的乐器。”这也就是说,如此“混搭”是有利于手风琴这种弱势艺术的。我再举个例子,如今的主流文化若想取得一定效果,往往是与大众文化“混搭”,比如前些年有人要把《红色娘子军》拍成青春偶像剧,便是两种文化的“混搭”。因为在今天,主流文化已成为威廉斯所谓的剩余文化(residual culture),它需要借助于新兴文化(emergent culture)拯救自己——大众文化就是今天的新兴文化。这种做法若弄得好便是双赢,弄不好则是两败俱伤。但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这里无法展开来谈。

  另一方面,“混搭”之后又会出现一种“全面抹平”的效果。“怎么都行”和“全面抹平”应该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所在,“混搭”也必然会走到后现代主义这条路上。而所谓“全面抹平”,就是把两种或多种文化(艺术)烩成一锅,形成一种匀质文化,共享文化。从此之后,我们的文化不再有雅俗之分,高低之别,变成了一种平均化的东西。这是我所能够看到的负面影响。

  ○ 记者:我们知道,“混搭”并不是“万金油”,有些“混搭”作品非常成功,但也存在许多有争议性的“混搭”作品,甚至一些演出打着“混搭”的旗号牟利,那么,在舞台艺术方面,“混搭”是否存在一个标准?

  ○ 赵勇:“混搭”艺术很可能也像后现代主义艺术一样,是艺术创新乏力之后的产物,但既然已成“艺术”,那么我们可能还需要用早已建立的标准去衡量它,即这种作品思想性怎样,艺术性如何。比如,我以前看过孟京辉导演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去年也专门去一个剧院看过《开心麻花·索马里海盗》。现在想来,这两个作品可能都有“混搭”的因素。但两个作品相比,虽然我也不认为孟京辉的作品有多好,但还是觉得它要比《开心麻花·索马里海盗》要好一些。而看后一个作品时,我当时就觉得感觉平平。

  这大概能说明,我在看这种类型作品时心里还是存有一个标准的,正是这种标准让我形成了相关判断。


(编辑:伟伟)
共5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