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大视野]“混搭”来了

时间:2012年04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差评”作品磨合不当存争议

  音乐“新赏会”: “混搭”太“夹生”

  2010年1月,周立波和余隆音乐对话的“欢乐颂·交响音乐新赏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上演,所有的票早早售罄。从名称上看,这确实是一场有关交响乐的演出,但冲着交响乐买票去观看的观众大失所望,因为整场“新赏会”中,交响乐沦为了海派清口的附庸,两个小时的表演,交响乐似乎成为了海派清口的“配乐”,周立波成为了整场演出实际上的总指挥,交响乐成为了他“挥之即来,呼之即去”的工具,两者的“混搭”不过是交响乐降低身段附和海派清口的大众娱乐方式。因此,此后的报道中,整场演出被称为“夹杂音乐、调侃的杂耍”。

  民乐“新体验”:“混搭”现尴尬

  “2011张达明与中国民乐经典名曲音乐会”作为张达明首创的作品登陆广州。音乐会以张达明的表演混搭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奏为卖点。演出以合奏《花好月圆》开场,张达明先是躲在一排乐器后边滥竽充数,而在琵琶演奏家罗慧芳一曲激动人心的《楼兰姑娘》后,他则在现场普及“乐理知识”,“知道琵琶原本怎么弹的吗?横着的,因为当年王昭君见君王时脸上长痘,才故意竖起琵琶半遮脸。”“我觉得拉二胡的应该是盲的,吹笛子的就是放牛的,弹琴的一定是杀手,六指琴魔听说过吧?”等插科打诨引起了观众的哄堂大笑,但在此后的演奏中,民乐演出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张达明则几乎成为了音乐会的司仪,在随后的表演中更是出现了被观众要求“要听音乐”的尴尬局面,观众认为,两种表演都很精彩,但两者的融合却十分别扭,不仅失去了民乐和“栋笃笑”的原汁原味,甚至带有“恶搞”的意味。

  “混搭”首先要考虑的便是被“混搭”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是否能够有机融合,文化内涵的融合为本,表现手法的配合是外在表现,缺一不可;其次,“混搭”应追求被“混搭”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应把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如果将两种类似的表现形式糅合起来,会因为一些表现方式的雷同甚至重复而导致表演本身的“矛盾”,由此产生“混搭”的“别扭感”,好像一台晚会中的两个独立节目,“融合”为假,“拼凑”为实。


(编辑:伟伟)
共5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