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大视野]“混搭”来了

时间:2012年04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混搭”无疑是近两年来文艺界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京剧与钢琴、芭蕾与太极、秧歌与交响乐、话剧与先锋艺术,各种“组合”层出不穷,在文艺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出奇制胜”,“混搭”产生的效果,往往还真能让人眼前一亮,在大力提倡艺术创新的今天,此种“混搭”的确给许多艺术家带来了无数启发,开辟了新的可能。但是,与此同时,从艺术形式搭配的手段逐渐演变为赢得票房的“噱头”,有“混搭”之名无“混搭”之实的现象也在不断出现,从传统艺术形式到流行艺术表演、从各类晚会到艺人“走穴”,常常都来冠以“混搭”名头,似乎不“混搭”就不够时尚,不“混搭”就不够先锋,那么,“混搭”发展至今,到底是艺术形式的创新还是沦为了文化浮躁的又一“副产品”?

  “混搭”:艺术创新还是文化浮躁?

  □ 本报实习记者 白伟

  “混搭”,早就在身边

  “混搭”英文原词为Mix and Match,原是一个时尚界专用名词,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混搭”元素的流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避免了千篇一律,个性和无标准成就了这个词汇。

  其实,真正的混搭并非只是时尚界独有的名词。自晚清就有所谓中西合璧的建筑,比较成功的如海口的骑楼、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上也有将中式、欧式等建筑风格结合在一起的。在语言方面,“音译”是突出的表现,中文使用英文发音的沙发、拷贝、席梦思及用单词的首个字母表示的GDP等,英文使用中文音译的kongfu也是语言混搭现象。目前,“混搭”已被广泛运用于文化、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词本身也在经历着快速的变化,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在某些层面,更前沿的混搭是来自于截然不同的技术和学科相结合的创新。

  在舞台艺术方面,目前较多运用的是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形式的混搭以及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外来艺术形式的混搭,“混搭”正在成为舞台表演的常用形式,也是吸引眼球的重要方式。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