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创作30年:自由 自主 自觉 |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03 作者:徐红梅 来源:《人民日报》 |
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美术走过了激情澎湃的30年。 30年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时期中国美术最初的转变:在逐渐解禁、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一大批老艺术家相继复出,恢复了艺术的活力;高考制度恢复后一批批进入美术学院深造的学子在画坛崭露头角,锋芒毕露;“十九世纪法国农村风景画展”等一系列规模空前的国外美术展览的举办,为长期笼罩在苏式油画影响中的中国画坛打开了探究外国美术的道路;《美术》、《世界美术》、《美术研究》等刊物的相继创刊、复刊或改刊,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思考空间;各类画会纷纷组建,大大小小的艺术群体接连成立,美术创作因思想上的解放蓬勃开展…… 30年间,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伤痕美术”、“乡土美术”、“唯美主义”、“学院主义”,到80年代中后期的“85新潮”、现代水墨艺术探索、“新文人画”;从9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主旋律”美术、“女性艺术”、“艳俗艺术”、“卡通一代”,到新世纪以来美术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各艺术门类之间边界的日益模糊和拼接……伴随着艺术突破的兴奋和自由探索的喜悦,各种美术思潮、美术现象接连涌现,新时期中国美术的发展浪激潮涌、波澜壮阔。 中外艺术交流和对外国美术的吸收借鉴促进了新时期美术的空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而开阔,中国美术家接触到外国文化、哲学、美术的方方面面。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美术史上吸收借鉴外国美术最为广泛的10年,也是外来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影响最大的10年。80年代的现代艺术运动以“星星画会”、“无名画会”和各地油画研究会为开端,在“85新潮”时期达到高潮。艺术家们热衷于外来哲学著作的研读和思想性论证,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技巧进行艺术创新,突破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大胆地进行着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试验。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作品到国际最新的艺术潮流,百余年来,世界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潮,在80年代的中国画坛几乎都曾一一再现。 外来艺术的影响,促成了来自中国现实的创作冲动向各方进发,从而形成中国美术创作多元发展的基本态势:中国画开始了“现代性”转型、油画等原有外国美术样式开始求新求变,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西方现当代美术样式开始进入,中国美术真正摆脱了原来较为单一的创作模式,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局面。 中国画的革新实现了现代水墨艺术多方位的探索和发展。一些画家承继由林风眠开拓的艺术新境,将色彩表现融入水墨语言,在形式美探索方面拓展着空间,例如将西方美术的块面结构和中国画的点线韵律并融的吴冠中;一些画家将西方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段和荒诞、批判的艺术表现手法同传统笔墨相融,在城市景观、少数民族风情等现代题材的表现方面拓展空间,例如周思聪的《矿工图》和描绘现代城市心像的李孝萱;还有一部分画家同传统中国画拉开了更远的距离,将中国水墨材质同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念性表达相结合,例如用错位、肢解的书法文字做水墨画的谷文达。90年代,这类“实验水墨”进一步抽象化,成为现代水墨探索的一道新景观。 80年代,油画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在美术界产生了重大学术影响:罗中立采用超写实主义创作了代表作《父亲》,“乡土美术”从此诞生;何多苓受到安德鲁·怀斯的画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的启发创作了《春风已经苏醒》,怀斯画风迅速吹遍美术界;靳尚谊在西方古典美学中的理想美和欧洲油画体系中明暗的微妙变化中不断研究和探寻,开创了“新古典主义”……“85新潮”中,油画更为积极地向着表现、抽象和象征的方向发展,改变了具象油画一统天下的格局。90年代,油画创作多从西方社会学中进行合理借鉴,并开始与综合材料相结合,如艺术家石冲将超级写实主义与行为艺术相结合、冷军将超级写实主义与装置艺术相结合。同时,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女性艺术”开始出现。 中国雕塑从“星星美展”中王克平木雕中的荒诞变形,到“85新潮”时期的观念性和对传统的颠覆性,也在借鉴外国现代艺术的轨迹上发展。80年代,城市雕塑兴起,金属等各种硬质材料受到更多重视。90年代,雕塑打破了艺术门类壁垒,借用各种表现材料和手段,软雕塑出现。进入新世纪,媒介和图像给雕塑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变化,虚拟雕塑形象开始出现,雕塑在视觉上开始变得富有动漫趣味,色彩斑斓。 70年代末至80年代,版画摆脱历史重负走进现实风情,新材料新工艺的发掘,使版种、版材空前拓展,打破了以往木版为主,铜版、石版为辅的单一格局,丝网版画在80年代初起步并飞速发展。80年代中后期,版画开始向现代转型。版画家着力于主观内心世界的表达,对传统图式结构进行着破坏与重组。新世纪以来,版画更加注重本体语言的探索挖掘,中、西艺术交融互渗,凹、凸、平、漏综合并进,探索性的新版画品种不断涌现,各成峰峦。 对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研究和传承成就了新时期美术的稳健发展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在躁动一时的新潮美术沉寂之后,美术界逐步放弃了参照西方现代艺术样式的文化反叛,进入了贴近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和现实生存体验的自主探索阶段。美术创作开始了相对稳定的调整与回归,各类画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研究传统,寻找“中国语言”。此时的传统已不仅仅局限于旧时的中国书画传统,而是囊括了壁画、雕刻、年画、剪纸等民间文化艺术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 中国画领域,继周韶华提出中国画应该重振沉雄博大的汉唐雄风之后,80年代后期,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现代水墨运动的挤压下,一批中青年画家强调维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价值,“新文人画”崛起,并逐渐在90年代成为颇受瞩目的一种美术现象。回归传统的道路上,许多画家精研传统,于语言和境界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或追求稚拙和禅意,例如边平山;或借古喻今,例如刘二刚;或求古趣,例如徐乐乐;或用造型呈现笔墨,例如周京新;或寻求淡雅宁静,例如田黎明……对中国文化艺术传统进行着新的阐释和传承。 在中国传统艺术格局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工笔画也于80年代开创了现代工笔画的新境。刘大为、何家英等一批学院出身的画家,在继承传统工笔画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将西方造型方法融汇其中,化古为新,赋予传统中国工笔画以现代活力。 油画在90年代由五花八门的语言尝试向实实在在的理性精神回落,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资源进行了巧妙借用,并开始关注都市中、乡村中人的现实生存环境与状态,使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由空洞的观念层面调整到现实层面。抽象油画将西方抽象艺术观念与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与大众文化相融合,从而具有了本土意味。同时,“意象性油画”提出,在观念的表达上注重对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发掘,90年代后期至今得到了一定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美术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开始站在全球化的视点上,进入民族艺术的自觉构建阶段。从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立成科的漆画、陶艺等生机盎然,绘画、雕塑等传统形态的艺术蓬勃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已然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一部分,观念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样式逐渐拥有着越来越宽广的生存发展空间。本土艺术样式民族自信提升,外来艺术样式完成着本土化的转换。 不能肯定一切传统,也不能否认一切借鉴。“五四”以来,取法西方文明曾有过片面性,在借鉴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盲目、茫然、偏激的极端。因深恶清末画坛的模式化,美术界曾经对于中国艺术传统的精神和伟大之处存在认识不足,也还需要继续横向延展并向着更深层面的纵深切入研究。 事实上,在中国美术史上,从来就没有停止对于外来艺术的借鉴和对于本国艺术传统的研究和传承。只是在近30年间,这两个方面越来越成为了两根支柱,从而使中国美术大厦巍然耸立,也因此,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对于现实生活的开掘、对于时代精神的张扬,却存在着某种削弱,这也使得当代美术的进展,有欠沉稳,更让人对其未来的大步向前心存忧虑。 只要中国美术始终拥有并坚持创作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觉,植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厚土,便能求得更好的发展。这是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美术的馈赠,也是中国美术对于时代的回报。 (编辑:晓婧) |
历史回顾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