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30年:传承与发展 |
http://www.cflac.org.cn 2008-11-14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
中国京剧形成于北京,成熟于北京,因而定名为京剧。京剧形成迄今,虽然只有200多年历史,但它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积累深厚,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 30年来,京剧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不论是芳香满园还是门庭冷落,京剧人的改革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步,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在新时期里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上海京昆艺术咨询委员会的黎中城、文化部艺术司的尹晓东、中国戏曲学院的赵景勃、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绍军等文艺界专家学者畅谈京剧30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与关心京剧、热爱京剧的广大朋友们一道,细细聆听京剧走过的足音。 ——编者 创作:延续剧种生命内核 黎中城 一个文艺品种或戏剧剧种的生命延续,除了看它能否将前人的成果适时地、合理地传承,还要看它能否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新作,让生命的脉搏持续跳动,让艺术之花生生不息。 对于最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中国戏曲剧种京剧而言,传承与创新的相辅相成关系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改革开放春潮的涌动,京剧人经过30年勤奋耕耘,填补了京剧发展史上这段可能出现的空缺,创作了一批足以让这一代艺术家展示才华、让广大观众得到不同程度欣赏满足的作品。 《曹操与杨修》、《盘丝洞》、《骆驼祥子》、《走西口》等等,或在思想立意的拓展上凸现新时期的价值取向与人性关怀,或在历史经典的诠释中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或在艺术改革的实践中探寻古典美与现代美的有效结合,或在剧种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在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京剧人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他们着意追求内涵开掘的现实性、历史陈述的客观性、人物塑造的原创性、结构编织的独特性、舞台呈现的可看性,以及戏剧语言的文学性和表演技艺的传承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京剧人来说,改革开放30年中走过的这段路,是一段不同于以往的、相当坎坷曲折的、既令人感到苦涩艰辛又使人倍觉昂扬振奋的路。京剧经历了一个多元释放、多方突破和多样尝试的阶段,在“修远”的长路中“上下求索”。前进中,胜利与挫折交织,成功和失败并存。思想获得解放、行动渐次开放、心中充满希望的京剧界,已在逐渐走向成熟。 这些年,党和政府为繁荣京剧创作,采取了大量有力措施。文化部京剧指导委员会和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的成立,三届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和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举办,五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八届中国艺术节的评比,包括历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曹禺戏剧奖”的评选,以及全国重点京剧院团的评估、多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开办等等,都在鼓励和扶持京剧创作方面起了有效的推进作用。 邓小平指出:“文艺的路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正是遵循了这条艺术发展的准则,新时期的京剧人才能贴近时代,贴近群众,多方位、多角度、多样式、多层面地探索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意识间的结合点,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果。 音乐:与时俱进 尹晓东 新时期京剧艺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回归传统,到理性反思,再到多样化发展的过程。音乐作为京剧艺术最显著的剧种标志,始终伴随着这一历程。 “文革”结束,终结了“样板戏”的一花独放,久违了的传统剧目逐渐回归到它在京剧舞台上的应有地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和“三并举”的剧目政策重新成为引领京剧艺术发展的航标。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无论是恢复上演的京剧传统剧目还是创作剧目,不管是音乐唱腔的创作手法还是伴奏形式,都努力追寻传统的足迹,以契合观众对隔绝了10年之久的传统技艺的审美期待。最有代表性的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红灯照》和现代戏《蝶恋花》,两部戏的音乐化用了大量的传统唱腔,也放弃了“样板戏”以西洋乐队伴奏的形式。传统的回归,犹如黑暗过后的一缕曙光,重新点亮了京剧前行的征途。 进入80年代中后期,传统艺术面临严重挑战。为了在危机中奋起,京剧界开始摒弃“老戏老演、老演老戏”。从1988年天津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直至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一大批新创剧目脱颖而出,京剧创作进入崭新的时期。创作题材的拓展,首先给京剧音乐家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难题。是继续遵循传统,还是另辟蹊径?这其间既有像《洪荒大裂变》那样京歌似的唱腔写作方式和将电声乐器引入京剧乐队的伴奏形式,显露对传统的疏离和反叛,又有像《曹操与杨修》那样既保留传统唱腔的韵味,又突破“样板戏”中用主要人物特性音调贯穿的音乐创作模式,小心翼翼地在继承和创新中寻求发展。由于此时创作队伍的主体大多还是60年代以来进入京剧音乐创作行列中的音乐家,他们更加理性地反思建国以后包括“样板戏”音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进入新世纪,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方式迅速崛起,各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和交融,促进了京剧音乐创作手法的更加多样化。京剧音乐的表现手段有所拓展;声腔艺术有所发展,一些新腔格、新板式开始出现;多种多样的伴奏形式开始探索和试验,京剧乐队中出现了民族乐队、西洋乐队以及电声乐队的多种组合编配形式。近年来创作的《贞观盛事》、《骆驼祥子》、《华子良》、《梅兰芳》等剧目,在音乐唱腔的创作手法上都引入了一些新的因素,音乐家们更加注重找寻贴近时代的音乐语言和创作方法。当下京剧音乐创作的风格和手法更加多样。 音乐作为戏曲中最重要的要素,它的创作发展状况关乎戏曲艺术的整体风貌。而京剧作为戏曲艺术的代表,更是对民族戏曲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回眸京剧音乐的发展历程,既重视传统又紧随时代是一条发展主线,它必将继续贯穿在今后京剧音乐发展的历程之中。 新秀:培养完成三级跳 赵景勃 改革开放30年戏曲人才培养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完成了“三级跳”,即中等专业——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向博士教育冲刺。新中国结束了旧社会科班制教育,而新时期创建了多层次的戏曲教育体系。在专业设置上也由单纯的对表演和音乐伴奏的培训,扩展到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等专业教学,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配套结构,并逐步扩展戏曲影视、三维动画、对外文化交流,使得古老传统连接现代,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为京剧等戏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戏曲教育处在重要的发展期。 当务之急是建立文化保护的教学机制。同时特别要重视老一辈的艺术经验,这是老艺术家通过艰辛的求索、实践,获得独到的体会、内在的要领、艺术的诀窍,应有计划的整理归纳,著述成文。把戏曲专业院校的培养成有学有术的剧种“传承人”。文化创新要列入科研创作规划。把传统艺术更加精纯的传给下一代,是教育者的责任。同时,发挥多学科的教学优势,编剧专业、导演专业、作曲专业的教学,也要把整理、挖掘、移植放在重要的教学位置,使从事创作的学生,有更多的课时研究传统,鉴别精、粗、文、野,训练挖掘、提炼、整理的能力,对传统的深知透解,将会成为他们创作的底蕴,扩充他们的创作思维,丰富他们的创作手段。 文化传承注重以人为本。戏曲艺术传承的体现者是演员,更需要领衔的“角儿”。院校年年招生,但却不能保证年年出“角儿”。因此,培养尖子演员就成为我们重点攻克的课题。对此,中专教育要总结选才、辨才、育才的规律,研究尖子生的早期发现;结合运动医学,研究小学生身高预测和体型训练;结合嗓音科学,研究青少年的“变音”规律和对应措施;结合心理学,研究技能训练和智能开发的规律,提高成才率。同时,总结对尖子演员继续教育经验,对已经成才的优秀演员,如何促使他们持续发展,防止半途停步。 新时期开设京剧研究生、艺术研究生、短期进修生班等多种教育方式,其中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做出成功的探索。首先是名师与高徒的对接,请国宝级的艺术家传授他们的代表作、绝活绝技,搭建高点传承的课堂。其次搭建学院、剧院、媒体三位一体的教育链,学院学习,剧院实践,通过媒体接受社会的检验;再次搭建相互交融的英才群,构成优化的育才环境。总结高端教育的经验,造就新时期的戏曲英才。通过教育的瞻前意识和引领作用,提供更优质的人才支持,推动民族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导表演:不断探索变革 王绍军 新时期伊始,一场新的戏曲探索与变革在危机声中迅猛兴起。人们认识到,戏曲要现代化,就必须在遵循戏曲美学原则和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对戏曲的内容和形式革新,使其既能反映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又能适应观众日益变化的审美情趣。在这种戏剧观念的转变中,京剧导表演艺术首当其冲地进行了相应变革。 注重对人物心理时空的挖掘与呈现。在导演手法上,体现为既继承传统戏曲表现手段,又借鉴西方现代派和其他姊妹艺术形式,把荒诞、梦幻、意识流等手法糅进戏曲中来,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其激荡的内心活动。注重舞台样式的独特性,强调一戏一样的导演风格。建国后现代戏、样板戏、新编历史剧中,舞美(软)布景延续了西洋话剧的艺术形式,但大多只起到点明环境、烘托氛围的作用,与演员的表演大多不发生直接关系。后来,诸多话剧导演加入戏曲创作,则更多从剧本的文本结构、舞台样式等方面加以变革,更关注的是建立一种以舞美为主要载体的新舞台样式,追求属于“这一个”的导演语汇和美学风格。将舞美布景、灯光变幻作为自己导演语汇和作品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布景的材质也多由软景变为逼真立体的硬景。舞美样式除了提供戏剧环境外,更多的已成为导演语汇中营造戏剧情境,传达立意内涵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注重京剧表演形式的嬗变。新时期以来,剧作内涵的深刻,对复杂人性的剖析,促使演员在继承戏曲表现主义优良表演传统的同时,更加深刻的汲取话剧现实主义的内心体验方法。以人为本,淡化行当,将富于表现力的戏曲技法和对人物情感的深刻体验有机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细腻。 对其他艺术元素合理吸纳。由舞蹈编导编创的“非戏曲舞蹈”堪称“双刃剑”,一方面增加了戏曲的表现力,另一方面却削弱了戏曲舞蹈韵律的纯正性,形成两种艺术血液强行交汇的变异状态。戏曲现代化还需要借鉴话剧、歌剧、影视、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加强戏曲艺术的表现力,丰富和发展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风格。 (编辑:李钊) |
历史回顾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