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提高杂技艺术水平,要靠演员的绝活儿和综合能力

时间:2021年11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邓立峰
0

北京市文联主办“杂技的艺术追求与审美呈现”专题研讨会,专家研讨——

提高杂技艺术水平,

要靠演员的绝活儿和综合能力

  “有人跟我说,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时都能把自己感动到流泪,怎么能不使观众感动?但杂技演员训练了很长时间,在表演时会让人感觉心惊胆战,但却不能使观众产生感动的情绪。今天大家都在说‘杂技舞蹈化’,我们也下了很多工夫,但真正提高杂技的艺术水平,让观众有更多的艺术体验,还需要靠演员的绝活儿和综合能力。”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创意总监孙力力谈起杂技的艺术化追求和人才培养现状,提到了自己对“杂技艺术化”的看法。

  近年来,杂技艺术在舞台呈现和艺术追求上求新求变,在“技”与“艺”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在10月30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杂协承办的“与时代共进与祖国同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杂技展演系列活动的“杂技的艺术追求与审美呈现”专题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就“杂技艺术的本质追求”“杂技的审美性和艺术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杂技要强调情感和意义的表达

  “大家都渴望能看到美好的东西,我们杂技艺术也能把这种美呈现给观众。”说起对杂技的“艺术化改造”,长期在杂技创演一线的中国铁路文工团有限公司曲艺杂技团副团长韩涛提到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我们提倡节目故事化、剧情化,在演出中加入戏剧冲突。比如由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表演的杂技《烈火雄心——地圈》,这是一个以面对熊熊烈火一往无前的消防员群体为表现题材的节目,在演出末尾‘救火’结束后,当一名名队员的名字被喊出,最后却有队员被喊了几遍都没有上场……这样的剧情设定就触发了戏剧冲突点。”

  在研讨会前一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杂协承办的“与时代共进与祖国同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杂技展演上演,《烈火雄心——地圈》与《腾·韵——十三人顶碗》《芳华——四人肩上芭蕾》等9个杂技节目为北京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其中,《烈火雄心——地圈》中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剧情设定,《芳华——四人肩上芭蕾》中巧妙的背景设定及芭蕾与杂技相融合的技巧展示,均引来了专家们的热议。提到由南京市杂技团有限公司带来的、以芭蕾表演为视觉元素的《芳华——四人肩上芭蕾》,韩涛表示,这个节目是中西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能让人一下记住它的东西”。

  观看过此次杂技展演后,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教授胡伟感觉到了杂技和舞蹈的“密切关系”:“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场演出中很多作品都像舞蹈作品,一看就是以舞蹈的方式创排的,比如北京杂技团的《玩空竹的小妞妞》,演员脚下的步伐有特别强的舞蹈感。”胡伟认为,杂技偏向于技巧,舞蹈偏向于情感表达,两种艺术形式一直是结伴而行的,所以舞蹈中经常能看到杂技技术,而杂技中也能看到舞蹈动作。

  杂技演员要从杂技表演中产生获得感

  其实,推动杂技表演艺术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徐秋指出,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就产生了“杂技艺术化”的思考。“重庆杂技团比较早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三分技巧、七分艺术’的口号,现在看来已经是很超前的理念了。但当时的舞台规模不够大、演员比较少,达不到这个要求。到了80年代,美学是热点,但杂技演员举手投足间却没有美的基础,没有美的基础就很难舞蹈化。最后大家才意识到,漂亮、美,要从舞台的第一个动作开始。”

  “刚到杂技团工作时,杂技界在争论的问题是杂技要‘难、新、美’还是‘美、难、新’?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单纯考虑三者谁在前谁在后,三者应该有机融合。在今天,杂技界又在讨论新的问题:杂技要重技还是重艺?”北京市文联原副主席、北京杂协原主席李恩杰表示,在当下大家都注重“艺”的情况下,“技”更应该成为大家关注的核心。“我听很多杂技团的人反映:很多演员不愿意练技巧,认为练技巧是非常苦、非常难的事。他们觉得,中国杂技的历史是和穷苦人谋生的手段有直接关系的,现在条件好了,为什么还要拼命练技术?”李恩杰认为,这是当下杂技艺术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怎么给杂技演员一些实际的利益,让他们能从杂技艺术表演中产生获得感。

  除了提到演员不重“技”的问题,李恩杰还提到了杂技演员艺术生命过短的现状。“培养一个演员很不容易,小的时候逼着练,到了二十岁有了主动的意识,很多演员反而要告别舞台了。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李恩杰谈道,应该给演员延长艺术生命提供外部环境,二十岁仍然是杂技演员的黄金年龄,不应该就这样离开舞台。

  “我们常常听人说起‘京剧大家’‘舞蹈大家’,但很少有人说到‘杂技大家’,为什么?因为十七八岁的杂技演员很难成‘大家’。”李恩杰提到的杂技演员艺术生命过短的问题也得到了孙力力的回应,她举出了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例子——“太阳马戏团的演员受人敬佩,因为他们的演员有很长的艺术生命,四十多岁的演员有很多。反观我们杂技演员的培养,培养周期是最长的,但是他们的艺术生命却是很短的。”孙力力表示,杂技演员的培养,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使杂技演员热爱杂技事业,延长演员的艺术生命力,使他们真正能够凭杂技安身立命。

  杂技工作者要有“破圈”意识

  “杂技艺术追求技的极限、艺的美感,这是杂技艺术发展的根本。”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杂协主席张红表示,在今天,还要解决杂技艺术如何和时代同步的问题。她认为,杂技工作者要有“破圈”意识,把杂技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发挥到极致。

  如何实现“破圈”传播?北京杂技团团长杨敬荣认为,当今杂技艺术的重要客群是文旅客群,也就是要追求各个杂技团在景区的驻场演出。面对文旅客群,杂技工作者要研究他们的需求,以“体验式、创新性、时尚化”为着力点打磨杂技技艺。为此,北京杂技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他们以《山海经》创世神话中女娲造人和补天的故事为出发点,创作了形体特技故事剧《开天辟地之斗水》,剧中,“蹬鼓”“蹬人”“抖空竹”“叠罗汉”等北京杂技团传统绝活儿成了演出的亮点。据杨敬荣介绍,《开天辟地之斗水》已巡演60余场,杨敬荣表示,今后北京杂技团还将面对外宾客源打造节目。

  “扩大受众群体,把更大范围的观众拉进来,让他们感受杂技艺术的魅力,应该成为我们的共同追求。”韩涛说。

(编辑:刘禹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