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讲座纪事:这些事情让人知道中国的文化人
这件事情让人知道中国的文化人、中国的文化界做文化工作的同志应该干什么。
在确定了中国民协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后,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十多年来,冯骥才身体力行,带领民协同志走遍了祖国的山川田野,进行大量艰苦的民间文化普查,获得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执著的呼吁和奔走,终于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中国古老民间文化的价值。
“说实话很难!”冯骥才坦言。没钱、没有任何的文件,而且民协作为一个群众团体,与地方衔接的难度可想而知。“地方的民协和文联没有公权力,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候与政府甚至说不上话,你到任何地方,政府官员都可以不理你。”冯骥才回忆。但即便是这样,民协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将一些项目做起来了,比如木版年画、民间文学、民间剪纸、唐卡……“有一天,我静静地听着音乐,想这十年,有种特别珍贵的感觉,也是我最喜欢的感觉,就是悲壮!”
单纯、纯粹、责任。冯骥才用这三个词来形容当时同仁们一起工作的感觉。
“那时候到河北武强去抢救木版年画,忽然发现一个村落的房顶上都是‘文革’以前藏在那里的木版年画版,正当我们准备把它们发掘出来的时候,古董贩子来了,七八个古董贩子在各个地方想潜入这个村把这些东西弄走,那时我们在当地安排好了,像防鬼子进村一样,白天晚上都值班,不让他们进来,同时策划用最快的速度把东西抢救出来。没想到定的日子天气很糟糕,忽然在出发的时候下大雨,但是必须去,那个村子非常难走,满地都是泥。我们的车整个陷入泥里面了,只好下来走,当地人挺好,弄了几双雨鞋,别人都能穿,只有我脚太大要穿46号的鞋,他们的鞋我根本穿不了。他们出了一个主意,拿塑料袋把脚套上,上面用绳子系上,还真管事儿,鞋没有事了,却摔了两个屁股蹲儿,摔得屁股都是泥,进那个村,那一批非常珍贵的版子抢救出来了。”冯骥才回忆这段经历,笑语中有苦涩,有欣慰。
“这件事情并不重要,但是这件事情让人知道中国的文化人、中国的文化界做文化工作的同志应该干什么。”讲完这个故事,冯骥才补充道。
许多人都记得这样一幕,2013年6月,第22届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颁奖典礼上,冯骥才现场将自己获得的15000欧元奖金捐赠给了著名摄影家、有着“三峡之魂”美誉的郑云峰。
“这十年里面真是有太多的人应该记住。”变卖家产,一人一舟,20年如一日,坚持用镜头记录长江的郑云峰一直让冯骥才动容。之所以将自己的奖金转赠给郑云峰,冯骥才直言:“这个人比我重要得多,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整个长江那么重要的、养育了中华民族七千年的一条河,在其原貌要消失的时候,记录我们‘母亲的遗容’,应该是我们整个文化界都应该做的事情,他一个人承担了,却没有人管他。我把这笔奖金给他,他在台上哭了半天没有说出几句话,他不是为我哭,他是为长江哭。他说他每次到三江源都得哭半天,他说他看到三江源雪线在慢慢下降,三江源净地在受污染,他为我们未来的民族担忧。像这样忧国忧民,是中国的文化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品质。”冯骥才说。
我们不知道的永远比我们知道的多,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地方。
十年筚路蓝缕,而今冯骥才可以代表中国民协理直气壮地宣称“我们摸清了家底”。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冯骥才主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以来,至今已经评测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19项,在县市省国家四级名录中,仅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有8000多项。“我们做了十年,我们可以说我们对国家的非遗,就是家底基本清楚了,我们的大地上有什么,我们清楚了。清楚和不清楚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政府已经清楚了。”冯骥才说。
冯骥才表示,十余年来,民协帮助政府,建立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这个保护体系包括非遗法、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体制,各地方各民间文化的博物馆、教育保护,以及相关的文化调查的一套科学的方法等。
此外,冯骥才指出还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民协大量的思辨,民协大量的文化思想影响到社会,使原来是弱势的一种文化的声音,变成了一种社会的强音。在各地方做论坛、办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中,民协做了大量的工作。另一方面,民协建立了这个领域里的理论。“我们一直提倡理论支持田野,我们需要理论,当今时代充满了理论的挑战性,充满了哲学的挑战性,也充满了思想的挑战性。我在大学曾对学生说过,‘一个老师如果只给你们知识,这个老师是很低级的老师,如果老师能不断给你新的观点,这个老师算是不错的老师,但是一个真正好的老师应该给你们思想,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冯骥才说。
如今,冯骥才用“特别满意”来总结十余年来中国民协的工作,并直言令其欣慰之处:“这个工作像牙买加队4×100米接力一样,特别顺利地接棒了。”
古稀之岁,对于太多人来说,无疑是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时,而于冯骥才来说,新的事业才刚刚启程。
“我今年71岁了,去年在法国科学院做演讲时,演讲最后听众问我一个问题,说冯骥才你今后准备做什么?我说2001年我访问法国回中国时,那一年我60岁,按说60岁在中国该退休了,我却到了中国民协开始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这十几年过来了,今年70岁了,我要开始做中国的传统村落的普查和认定。这个文化的体量更大,因为中国有263万个自然村落,但是中国最近十年少了90万个村落,任务更大。我说的让很多外国人很惊讶。后来我笑了,说你们是不是看不出来我有多大岁数?我经常也忘了我多大岁数。忘了自己岁数的人永远年轻!”
“就像昨天我们开的一个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会议上,与会者讲了很多很多的村庄,发现了很多特别好的村庄,有的村庄甚至于几十年没有进去过外人,还有的村庄所有村民都是文身的,所有这些让我更感受到这么一句话:‘我们不知道的永远比我们知道的多,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地方。’我们的文化的创造力太重要了,我们有责任让我们的后代拥有这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的后代失去这些……”
这位忘记年龄,却满脑子中国民间文化的老学者意犹未尽,滔滔不绝于他不尽的事业……(记者 乔燕冰)
(编辑:子木)
· | 中国网络电视台公益广告艺委会成立 |
· | 冯骥才:民间文化的守护者 |
· | 冯骥才:让传统在未来延续 |
· | 冯骥才: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文化传承人 |
· | 冯骥才:刹住奢靡之风体现节日精神和真正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