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讲座纪事:这些事情让人知道中国的文化人
原来我们熟悉的,我们亲切的,我们生活之中的许多东西在离我们而去,希望城市改造时留住我们一些根性的东西。
“我记得那天,下了很浓的雾,在雾里,我们走的石板路上都是青苔,稍微有一点儿滑,站在桥上的时候,不断地有水鸟从空中飞过,看不见那个鸟,但能感觉到空气中有鸟的羽毛搏击的声音,有时从头上响一下,有时从脚底下穿过去,特别诗意,特别美,正当我看得入迷时,在雾里远远看到一个房子的影子从河湾里面探出来,与桥下的小舟相辉映,像画一样,太美了!”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冯骥才在上海办画展时的一次经历。冯骥才回忆,当时和《文汇报》《解放日报》的几位同志到了离上海郊区不远、隶属于江苏的一个叫周庄的地方,当时周庄刚刚度过900岁生日。事实上,让冯骥才为之倾倒的周庄就是柳亚子当年办南社的地方。正当冯骥才为周庄民居自然纯朴之美陶醉时,随行人员告诉他,那栋精美老房子的主人要将其拆掉了,原因是要在周边盖新房子,卖掉老房子好买木料。
冯骥才赶忙问:“要卖多少钱?”
“三四万元吧。”随行人员回答。
“我要把房子买下来!”冯骥才马上对《文汇报》《解放日报》的几位同志说。“买下来给你们作为将来接待文人、搞笔会的文化点。”
“买下来是好,可钱从哪儿出?”
“卖画!”面对随行人员的疑问,从来没卖过画的冯骥才当场斩钉截铁地做了个卖画的决定。
在上海的画展上,冯骥才果然用一幅画,换来了买房的钱。可是当他们找到房子的主人,房主回给他的却是:“房子三四万不卖了,你要买就得七八万!”
“再卖一幅画!”冯骥才拿着两次卖画的钱找房主,岂料房主又说:“不卖,怎么也得15万!”
“怎么办?不行多卖点画吧!”无奈的冯骥才垂丧地说。这时当地村里管房地产的干部劝说了他,“别卖了,现在这个房子已经拆不了,房主知道这个房子值钱了!”
房子没买到,画却卖掉了,这就是冯骥才第一次被动而失败的卖画经历。让他略感欣慰的是整个周庄都保留下来了,可是这背后的隐忧却始终围绕着他:“我感到我们生活中原来很亲近的、我们熟悉的东西,在不经意的时候,在我们时代巨大发展变化中在离我们远去!”冯骥才沉沉地说。
那次上海的画展后来又转到宁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不过这次冯骥才如愿了。冯骥才回忆,宁波有一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祠堂“贺秘监祠”,当时那个祠堂要给宁波文联,需要20万元装修,如果没有钱装修,城市改造中就将把祠堂拆掉,当时恰好到宁波办画展的冯骥才再次决定卖画。于是,冯骥才卖掉了四幅画,化解了宁波文联囊中羞涩的难题,祠堂因此也保留了下来。
“我们在异地工作生活的这些人回到自己家乡的时候有两种心情,一是希望家乡变化,希望家乡摆脱贫穷落后,希望家乡人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我们还有一种情感,希望风俗依旧,需要有一些东西可以留恋,希望有一些东西可以记忆,因为它跟我们的感情有一种根性的联系。希望你们在城市改造的时候留住我们一些根性的东西!”冯骥才至今记得,就在那次宁波画展之行中,在宁波市的一个城市改造发展会议上,他在演讲中曾动容地说过这样一段话。
(编辑:子木)
· | 中国网络电视台公益广告艺委会成立 |
· | 冯骥才:民间文化的守护者 |
· | 冯骥才:让传统在未来延续 |
· | 冯骥才: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文化传承人 |
· | 冯骥才:刹住奢靡之风体现节日精神和真正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