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讲座纪事:这些事情让人知道中国的文化人
在我们社会急转弯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传承中断。
当前,我国正进入城市化进程快速增长期,旧城的更新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对于冯骥才来说,心底却一直有一份城市化“化掉”文化的担心。尤其在90年代初,第二次改革浪潮中,城市改造在全国大规模启动,冯骥才甚至不惜因此“犯上”。
“记得在一次政协的会议上,当时是李瑞环同志当全国政协主席,我对‘旧城改造’这个概念进行批评。我说‘旧城改造’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词汇,如果我们当时把这个词改一改,也许情况会不一样。因为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来讲,‘旧’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按照这种思路,这个城市老了旧了,房子老了旧了就应该拆掉、毁掉,不管文化历史和内涵,不管城市的记忆和个性。如果我们不叫‘旧城’,叫‘老城’多好。而叫‘改造’更糟糕,按照我们的传统,‘改造’总是对不好的东西进行‘改造’,比如说‘劳动改造’,过去说的‘知识分子改造’,都是对不好的东西才‘改造’。如果我们说‘老城修复’、‘老城保护’、‘老城发展’,也许我们就会留住很多东西。”冯骥才回忆说。
“李瑞环同志说这个词就是当年我提出的!”冯骥才这才知道“冒犯”了主席,“但李瑞环同志很大度地大笑,并且说了几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他说那个时候没有认识到这一步,不像今天你们能有这样的认识,那个时候我们就急于想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困境。我觉得领导人理解了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想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理解他们那个时代,他们的思考。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思考,不管这个人多了不起、多伟大都会有局限性。因为任何历史时期的任何一代人的局限性,实际上就是每一代人的真实性,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冯骥才说。
接着他指出,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个历史的迅速变化过程中,从原来的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过程中,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急速转化过程中,从原有比较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社会迅速转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传承中断。传承的中断不会马上被感觉到,因为我们的转变不像西方工业文明100年以来那样线性地、不断地、递进地发展过来。我们经历的是一个急转弯,突然的变化。
文化自觉就是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意义和必不可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文化的自觉,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文化的携带者和传承者。
以城市改造为例,冯骥才强调,在这个时候觉悟得越早越好,谁觉悟得早谁就会给我们的国家多留下一点东西。“所以我说文化自觉就是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意义和必不可少,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必不可少。文化自觉是对整体来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文化自觉。”
事实上,冯骥才不放过每一个放大这种“自觉”的机会。
“我记得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在英国牛津大学给中国留学生作了一次演讲,留学生问我,‘冯先生,你做了很多文化工作,我们很关注,我们在海外该怎样做工作呢?’我说你们认为文化在国内,你们一出来就没有中国文化了,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文化的携带者。大年三十晚上,如果因为有事回不到家,回不了国,你们给爹妈打电话跟平时打电话连声音都不一样,你们好好回忆一下,那个时候你们特别亲切,特别激动,跟平时不一样,为什么呢?这是你身上中华民族的NDA发作了,文化的NDA发作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文化的携带者,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个自觉,我们是不是知道我们是文化的携带者。我们为中华文化做什么?我跟学生说,希望你们先从自己做起,先把自己放在文化之中,你们是中国文化的携带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之一。不是只有艺人或身怀绝技的人是传承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人,尤其是我们做文化工作的人。”冯骥才回忆道。
(编辑:子木)
· | 中国网络电视台公益广告艺委会成立 |
· | 冯骥才:民间文化的守护者 |
· | 冯骥才:让传统在未来延续 |
· | 冯骥才: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文化传承人 |
· | 冯骥才:刹住奢靡之风体现节日精神和真正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