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何为影视剧的真正灵魂——关于中国当代影视业态的观察与对话

时间:2012年02月0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农村题材影片不能尽如人意

  我所了解的本山,是一个极聪明、悟性也极好的人。我相信他一定会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超越自己。我认为本山应当勒紧他创作的“缰绳”,让“马儿”慢一些走。

  记者:当前,在影视剧创作中,农村题材比较活跃,特别是赵本山的《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一直在热播,《乡5》也于近日开演。作为农村题材影视剧的领军人物,您是怎样看待当前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创作的?

  韩志君:我曾在多种场合说过,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每一个讲述者都会有自己的讲述方式。先说农村题材的电影,我们的艺术家们先后拍出了《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美丽的大脚》《天狗》等一批优秀影片。但从总体上说,农村题材影片的创作还不能尽如人意,有些影片确实有“急、浅、躁”的毛病。急是急功近利,对生活没有来得及思索就匆匆动笔;浅,是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要表达的内涵太过直露,没有发人深思的东西;躁则是作品制作粗制滥造,不真实,不可信,缺少细节或者细节不生动。

  关于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我觉得有三大特点,也有三大缺憾。三大特点是:一、大都思想敏锐,长于迅捷地反映现实生活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作品的时代精神往往很强烈,很鲜明;二、作品中常常弥漫着一种浓郁的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使人看起来亲切、自然;三、作品大都比较热闹,对话也生动、活泼、逗乐。这些,几乎成了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标识。三大缺憾是:一、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变化比较敏锐这个特点相关联,编导者往往对生活没有嚼烂,便仓促进入创作过程,其作品的生命力就必然受到挑战。二、真正从文化视角透视生活的比较少,有些作品显得太“正”,太“隔”。所谓太“正”,就是说教过多,道德负载过重,思想大于形象;所谓太“隔”,就是作品不能成为沟通编导者“创作视野”与欣赏者“期待视野”的桥梁,不能很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三、不少电视剧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这就使得一部分作品精于“写境”,而拙于“造境”;质朴、平实有余,而空灵、韵味儿不足,常常缺少一种诗情和必要的美学品格。

  记者:以《乡村爱情》为例来说,您会给出怎样的评价?

  韩志君:我与赵本山,在共同策划和拍摄电影《男妇女主任》的时候就开始相熟,并成为朋友。他的《乡村爱情》系列,聚集了一批东北二人转的笑星,融入了许多民间艺术的元素,因而拥有很多的观众,但北京评论界也有不同的声音,如曾庆瑞、黄式宪等资深学者对它们的批评就很尖锐也很严厉。我所了解的本山,是一个极聪明、悟性也极好的人。我相信他一定会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超越自己,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开掘,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经得起时间这个最伟大的批评家的检验。有位美国好莱坞导演说过,我们或者给观众讲述一个“新鲜的故事”,或者虽然讲的是一个他们曾听过的故事而使用的却是“新鲜的嘴唇”,二者必居其一。尤其重要的是,艺术家必须对生活有独具慧眼的发现,寻找到“铀235”的矿藏。我认为本山应当勒紧他创作的“缰绳”,让“马儿”慢一些走,把每一部作品都进一步深思熟虑和精雕细刻,力求在“叙事层面”、“观念层面”和“韵味层面”这三个层面上都达到和谐的统一。我相信本山是可以出更好的作品的。


(编辑:子木)
共4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