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何为影视剧的真正灵魂——关于中国当代影视业态的观察与对话

时间:2012年02月0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高科技震撼了我的感官,却没能打动我的心

《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剧照

  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有相当一批优秀的剪辑师不会剪辑,有相当一批优秀的录音师不会录音,有相当一批优秀的配光师不会调色……我深信,在为期并不遥远的明天,一定还将有相当一批优秀的导演不会拍电影。

  记者:在您看来,究竟应当怎样更好地处理高科技手段与影视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

  韩志君:数字技术的出现,以及它对电影拍摄、制作、传输和放映等各个环节大面积地介入,为电影所带来的挑战与深刻影响远远超越了电影百年历史上所有量变与质变的总和。当下,在我国电影界一些传统的大厂和老厂中,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有相当一批优秀的剪辑师不会剪辑,有相当一批优秀的录音师不会录音,有相当一批优秀的配光师不会调色……我深信,在为期并不遥远的明天,一定还将有相当一批优秀的导演不会拍电影。

  面对着这样突如其来的却隐含着某种必然性的重大嬗变,我们应当像乔布斯所说过的那样:“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如果我们不学习,科技发展的速度会让我们五年后被清空。所以,我们必须用初学者谦虚的自觉,饥饿者渴望食物的求知态度,来拥抱未来的知识。”每一个聪明的电影创作者,都要努力迅速跟上电影科技发展的步伐。

  我的看法是,不管电影科技如何发展,也不管未来电影的数字化高到什么程度,电影在它百年历史中所奠定的人在电影中的地位、人性述说与人文述说在电影中的地位和人类的真实生活在电影中的地位,仍然难以动摇。这是电影真正的生命,也是电影真正的灵魂!

  记者:视自己为“初学者”的态度令人钦敬。可以说这是电影中人与技术、视觉与心灵的一场博弈,您能具体谈谈人作为电影真正的灵魂的具体体现吗?

  韩志君:有三个方面需要强调:人在电影中的地位难以动摇;人性述说与人文述说在电影中的地位不可动摇;人类真实的生活在电影中的地位难以动摇。

  情节,不仅仅是故事,它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史,是人们心灵的融合与碰撞,是他们愿望与实现之间不断解决又不断发生的矛盾。观众作为人,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人类自身,是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遭际、情感和多种多样的诉求。只有我们动情地写好了人和拍好了人,才可能更深地撞击人和感动人。离开对人的鲜活描述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任何高科技的手段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中,我都是现实主义的笃信者。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觉得在我所看过的电影中使用高科技手段更胜出一筹的是《泰坦尼克号》。有资料显示,在这部影片中,由计算机参与制作的高科技镜头高达600多个,但却几乎都是静悄悄地发生的,不显山不露水,没有斧凿的痕迹。我在观赏这部影片的时候,始终沉浸在真实动人的叙事情境中,始终关注着那艘受伤的巨轮和满船人的命运,以及杰克与罗丝的爱情,一点儿也没有为那些由电脑制作出来的视觉奇观分神。在电影中,高科技手段如同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和造句,只是一种表现手法,如果处处凸显,就会喧宾夺主,甚至本末倒置。

  西塞罗说过:“艺术的成功在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休谟也说过:“华丽的词藻和修饰过多,对于一切作品来说都是一大缺陷。……这就像我们观看一座建筑时被花样繁多的装饰搞得眼花缭乱那样,由于注意力被各种枝枝节节的东西吸引而分散,就看不到整体了。”电影是技术,更是艺术。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只是醉心于技术的炫耀,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人性述说与人文述说是电影的灵魂,而视觉述说只是电影的皮肉。如果一部影片,视觉述说美轮美奂,人性述说与人文述说却苍白无力,那便是苏东坡老先生所说的“外腴而中枯”、“多彩而寡情”,也是我们常说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该借助电影高科技的发展,为广大观众生产“豪华的地沟油”。“地沟油”就是“地沟油”,无论它有多么奢华和时尚的包装,都不可能成为琼浆玉液!

  同一个卡梅隆,继他的《泰坦尼克号》之后,又把《阿凡达》推到了我们面前。《阿凡达》我看了两遍,一遍是在电影院看的,为的是要充分领略它的视觉奇观;一遍是看的DVD,为的是要剥掉它的视觉奇观的外壳,看它到底还剩下些什么。《阿凡达》在技术层面上可圈可点,但在文学层面上则较为薄弱。它震撼了我的感官,却没能打动我的心。如何“在技术中寻求感动”?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编辑:子木)
共4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