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何为影视剧的真正灵魂——关于中国当代影视业态的观察与对话

时间:2012年02月0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何为影视剧的真正灵魂——关于中国当代影视业态的观察与对话

  韩志君(编剧、导演、长影厂副厂长、中国电影学会副会长,曾创作《篱笆、女人和狗》等影视剧)

  何瑞涓(本报记者)

  仅从数量来看,中国现居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和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然而,与这种热闹业态和傲人产量相比,中国影视剧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虽有增强,却与数一数二的地位还相差甚远,什么时候也能出现像争睹美剧那样争睹“中国剧”,像日韩流那样刮起“中国流”?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的迈进最重要的是靠什么?著名编剧、导演韩志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剧《篱笆、女人和狗》等“农村三部曲”横扫荧屏,如今又连续拍出《美丽的白银那》《都市女警官》《浪漫女孩》《大东巴的女儿》等多部被誉为“作家电影”和“诗情电影”的影片。他在艺术上的挣扎与求索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答案。

韩志君(左一)在工作中

  人性,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绿卡

  《金陵十三钗》在制作上是精美的,视觉述说在国内影片中当属第一流,但人性述说和人文述说尚没有达到它应当达到和可以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记者:去年岁末至今年年初,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出现应当算作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件大事。关于这部影片,观众的意见是相左的,有的甚至是鲜明对立的。特别是当它在美国“冲奥”失利,输给了伊朗的一部低成本影片以后,媒体上各种议论都有。您怎样评价这部影片?

  韩志君:艺谋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导演,《金陵十三钗》也算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从人文底蕴和人性内涵来说,我不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也不认为是他最差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是《菊豆》《秋菊打官司》等;他最差的作品是《三枪》。《金陵十三钗》在制作上是精美的,视觉述说在国内影片中当属第一流,但人性述说和人文述说尚没有达到它应当达到和可以达到的高度与深度。我不同意说它是“情色爱国主义”,也不同意文学艺术作品就绝对不能表现妓女们在民族危难中的“义举”。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问题不在这里。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说,那一群妓女中有几位是相当鲜活的,那一群女学生中有几位也是相当鲜活的;但贝尔所饰演的“牧师”和那一群日本军人的塑造,则不够成功。最为重要的是,《金陵十三钗》透视战争的视角,还基本是我们国内抗日题材影片常规的视角,还没有上升到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凡此种种,它“冲奥”的失利便属于题中应有之义了。

  伊朗的影片绝对不可小觑。我曾看过一部《小鞋子》,写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充满人生况味,看后令我心颤。伊朗电影人这次拿去“冲奥”的是一部仅有几十万美金的小成本影片《内达与西敏:一次别离》,但却被美国评论界誉为“伟大的家庭剧”,说它把观众带入了“现代伊朗人的心灵深处”。美国人对电影的评判并非是“终极评判”,“冲奥”的失利也不能说明《金陵十三钗》就是失败的作品。但我们认真总结它的成功与不足、经验与教训,应当认识到:对于电影来说,一切技术手段都只是它的外壳、它的皮肉、它的形式。作为视听艺术,电影的外在形式当然是重要的,它同样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它归根到底又是附丽于内容并为内容服务的。在现代科技条件下,我们更应当在作品的人文底蕴和人物塑造上多下功夫。

  记者:您的很多作品都是小成本制作,不需要多少高科技,却在国际电影节上拿下多项大奖,比如《大东巴的女儿》《大娃娃和小公主》等。

  韩志君:这两部影片的成本都只有200多万元人民币,2006年出征俄罗斯圣彼得堡和南欧的国际电影节,拿回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6项奖励。此后,《大东巴的女儿》又在日本和俄罗斯的其他电影节上先后获得多项奖励。虽然都属中小型电影节,但在参赛过程中我却悟出:人性,是中国电影走向观众心灵的桥梁,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的绿卡。在我看来,成本多少、是否炫技,并不是衡量一部影片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最主要尺度。当年,第五代导演发韧时期在国际上获大奖的那些影片,也大都是低成本,也基本上不炫技。


(编辑:子木)
共4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