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当《蒋公的面子》成为“神剧”

时间:2013年06月0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成

一部由大三学生创作的校园话剧在京沪引发观看热潮

并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文化现象——当《蒋公的面子》成为“神剧”

话剧《蒋公的面子》剧照

  近日,由南京大学制作出品的话剧《蒋公的面子》来京演出,在话剧界引起一场文化风暴。作为一出校园戏剧,能引发这么强烈的关注,令人始料未及。而老辣的剧本源自一个在南大流传了几十年的故事,更由一名大三的学生写出来,亦为该剧裹上一层传奇色彩,本报一直关注该剧的动态,并曾专访该剧导演吕效平。日前,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中心、北大剧社联合主办的“《蒋公的面子》学术研讨会暨主创与北大师生对话会”在京举行,由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主持,导演吕效平、施旭升、彭锋、顾春芳等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奚牧阳等30余位北大学生参加了讨论。

  接续校园戏剧传统

  施旭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蒋公的面子》中有两大要素:知识分子与喜剧传统。知识分子是这部戏的主人公,喜剧是这部戏的类型,二者在这部戏里是不可拆分的。有人说,一部戏如果演了30场,就会形成一个区域性的文化事件,如果演到50场,就会成为全国性的文化事件。今天,《蒋公的面子》的观看热潮和观众、网民的热议已经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文化现象。我们知道,除了北京、上海有话剧市场,话剧在全国绝大部分地方都是空白的,在当下话剧并不景气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地去看《蒋公的面子》?这部戏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就像有人戏称的,是神剧。

  如果给这部戏在戏剧史上找一个恰当的定位,需要两个坐标。横坐标是校园戏剧,纵坐标是中国喜剧的精神传统。我把当下的戏剧分为四种:主流戏剧、商业戏剧、艺术家玩票戏剧和校园戏剧。主流戏剧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商业戏剧则以市场为导向,艺术家玩票在近两年也出现不少,而校园戏剧则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土壤。当年梅兰芳先生在全国风光巡演的时候,田汉却带着一帮穷学生四处“流浪”排戏,这就是中国校园戏剧的起始。校园戏剧的诞生背景是当时文明戏的口碑江河日下,一些剧作家因此提倡“爱美剧”,顾名思义,“爱美”是对Amateur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戏剧。他们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介绍引进欧美话剧,后来还有苦干戏剧。这些都是中国校园戏剧的精神源头,它不受市场规则约束,不被明星大腕左右,天然有一种不受约束的品格。

  以《蒋公的面子》为代表的校园戏剧之所以在南大能开花结果,是多年来南京大学的土壤造成的。不难发现,《蒋公的面子》有学院派情结,它的主题格调是对人生的思考,呈现出我们对上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以及“文革”年代的思考。但这毕竟是喜剧,不是正剧,喜剧的品格就是发笑,这来自民间传统。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有“倡优”传统,古代宫廷养一些倡优,供帝王贵族取笑逗乐。后来,知识分子介入之后,戏剧中救世情怀得到了强化,才有宋元明清的古典戏剧,有对人情、对时政的反思。南京大学戏剧学系延续了这种传统,早年国内最出色的喜剧有两种:一种是从西方引进的,带有英国贵族气息的喜剧;一种是陈白尘的《升官图》式的讽刺喜剧,后者在知识分子介入戏剧后灌入了批判精神。《蒋公的面子》中的批判精神也是从这种传统中来的,而且知识分子的介入更多,主要集中在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反思,这是这部戏的命题所在。上述这两个坐标确定了这部剧超越了当下大部分的喜剧,使之成为神剧。

  《蒋公的面子》引发的笑,是一种剧场久违了的笑声,是带有对社会的独特体会的笑,不是为了笑而笑。这种对回归文明的笑体现了较高的喜剧品格和对知识分子人生品味。同时,这出戏也是导演的自我调侃,我们需要勇于调侃自己的喜剧。

  作为观众由衷地笑

  奚牧阳(北大剧社副社长)

  看这个戏时,我有两个身份:一是普通戏迷的身份;一是北大剧社副社长,戏剧活动组织者的身份。我很认同吕效平导演对这部戏的定位,在当代中国戏剧界这是一流的作品,但在世界剧坛上,它就是一个大三学生的作业。

  微博上有人说《蒋公的面子》能打败北京百分之八九十的剧,我觉得不止如此。在我看来,可能仅次于《驴得水》。《蒋公的面子》里人物的性格、情境的设置、情节的发展很顺畅,没有一处使人感觉是人为地写出来的,像是投影仪投影出来的那么自然。《蒋公的面子》让观众与有血有肉的角色同呼吸,找到了当初爱上戏剧的原始体验,观众的笑声是由衷的。这部戏包罗万象、人文气重,很适合在北大这样的环境演。当然,也有人认为该剧可以当广播剧听,有文本大于二度创作之嫌,文字化的倾向重,整体感觉偏绵软,场面变弱,结尾让人不知所措,看到后半段有点累。

  培养下一个曹禺

  顾春芳(北京大学副教授)

  有人把《蒋公的面子》和话剧《哥本哈根》放在一起比较,但《哥本哈根》叙事的不确定性和它主题是有关联的。因此,我想《蒋公的面子》在叙事结构上能不能改善为一个更有哲理性的设置,“文革”场景在舞台调度上比较局促,不像麻将桌的戏自然畅达。

  校园戏剧是中国戏剧的精神土壤,尽管当下在综合性大学排戏比专业的戏剧院校要困难得多,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就是人文学科强大、历史底蕴深厚,这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也最容易出温方伊这样的编剧人才,就像当年清华大学出曹禺。为什么一个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习作会引发这么强烈的反响,这说明了我们对好的戏剧文本的饥渴状态。《蒋公的面子》的杰出之处在于精神世界的纯粹。培养下一个曹禺是综合性大学的戏剧该做的事情,在剧作和精神引导上突破,做引导思想、开创风气的戏。最后一点提示,校园戏剧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发力点,它是不能替代专业戏剧的,这也不是它要追求的。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