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资讯

透过“面子”看“里子”:《蒋公的面子》北京再引热议

时间:2013年05月29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丹丹
0

《蒋公的面子》演出剧照。

  一部话剧没有知名的演员、没有炫目的舞美、没有强有力的宣传,还能在一年的时间里演出60场,并且几乎场场爆满,在今天的戏剧界,能做到这样应该算是个不小的“奇迹”了。而一部为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创排的话剧《蒋公的面子》正是凭着“90后”的编剧、“80后”的演员、非科班出身的导演以及不足5万元的制作费用书写了这个不小的“奇迹”。

  结束了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演出,《蒋公的面子》终于在观众的期盼中来到了北京,5月21日至28日,在北京东宫影剧院、北大百年讲堂和海淀剧院连续演出了6场,一票难求、座无虚席的现象依然延续。戏里时任道、卞从周、夏小山3位中文系教授为要不要去赴宴辩论正酣,戏外戏剧界、媒体、观众三方也在为这部剧作何以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各抒己见,一时间,关于《蒋公的面子》的报道、评论、争议占据了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重要位置。

  贵在有虔诚之态度

  编剧温方伊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的学生,创作《蒋公的面子》时还在上大三,跟着文学院副院长吕效平教授做学年论文。这个剧本是吕效平布置给温方伊的一个题目,源于南京大学流传的一则轶事:1943年在重庆,蒋介石亲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邀请3位中文系教授吃年夜饭,到底去还是不去,教授们纠结不已。吕效平说:“当时是从导师董健那里听来这个故事,觉得很有趣,一直想做成一个剧,将这个命题作文布置给温方伊是看重小姑娘扎实的功底和认真、踏实的态度。她确实也没让人失望,交出的第一稿就令人惊讶和振奋,只字不改,剧场效果也会是好的。后来又经过四次修改打磨,写出了出色的戏剧高潮。”

  的确,很多看过这部戏的观众感叹戏剧的质朴、编剧的睿智与老辣,难以想象这是出自一位21岁的女大学生之手。有人评价说:“剧中除了戏中有史、史中有戏的巧思,对知识分子复杂心境的拿捏以及历史况味的营造,都足以让专业戏剧人汗颜。”这个年轻的戏剧团体如何做出这样一部高质量的戏,用吕效平常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总结:“对戏剧怀有虔诚的态度。”

  而这种虔诚态度在《蒋公的面子》编、表、导几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由于这部剧讲述的是民国时期文人的故事,跨越了1943年和“文革”两个时空,如何把握好这两段历史,反映出那个时期文人的风骨,对于“90后”的温方伊来说并非易事。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题目,温方伊说,自己曾几次采访董健教授,向他求证传闻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除此之外,还频繁出入图书馆,大量阅读各种有关民国知识界的回忆录和文献,如《东大史料汇集本》、《联大抗战史》、《联大教授》、《民国文人》等,反反复复地研读经典剧作《哥本哈根》、《禁闭》、《艺术》。如此这般做功课,并且四易其稿才有了现在这个为很多人称赞的剧本。

  一位名为“北小京看话剧”的网友发微博表示:“可喜的是,在这个以糊弄得功利的年代里,能出现《蒋公的面子》这样一部踏实、潜心之作,确实是一大惊喜。”

  从校园走向市场

  《蒋公的面子》是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为庆祝110周年校庆而创作的,最早是以校园话剧的姿态亮相,由吕效平导演,演员基本上都是学生。如今,这部戏不仅走向市场,还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吕效平说:“我们有更大的野心,这部戏要演到100场,目标票房达到1000万元。”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这样的一部话剧会出自南京大学而非其他专业学校。吕效平告诉记者:“从1922年吴梅先生南归授曲到现在,90年来,南京大学的戏剧传统从未断流,出过陈瘦竹、陈白尘、李龙云等知名戏剧人,可以说戏剧在南京大学有着优良的传统、厚重的积淀,这是很多院校所无法比拟的。”

  除了传统,南京大学还一直有意识地培养话剧市场,《蒋公的面子》是南京大学第一部走出校园的,但不是第一部卖票的话剧。早在2003年,在校园演出《罗密欧,还是奥赛罗》时即开始对外售票。“那时候一张票卖5元,很多学生表示不理解,为什么在学校看学生演的戏还要买票。我之所以坚持是为了培养观众买票看戏的习惯和演员的职业意识。到2006年《〈人民公敌〉事件》推出,环境逐渐发生了改变,大家已经愿意自觉买票看戏。”吕效平说,南京几乎没有戏剧市场,在这样的城市发展话剧,只有做商业戏才能培育市场,吸引观众。当然商业剧目也要多元化,市场需要“开心麻花”的喜剧,也需要《蒋公的面子》这样的剧目。

  另外,培育市场还要坚持低票价,在吕效平看来,这一点至关重要。据了解,《蒋公的面子》在南京演出了30多场,最高票价150元,最低学生票价50元,平均票价不到100元。在外地巡演时,选择与聚橙网合作的一个条件就是票价要低,最高不能高过380元,这种价位的票一般是赠票,而观众购买的票价最高不超过280元。

  一部“另类”的戏

  在上海演出时,《蒋公的面子》曾一度引发上海戏剧界和戏剧教育界的热议。此次在北京演出,引发的反响和争议与上海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温方伊说,这部戏演变成这样是她没有预料到的。

  “大家关注这个戏是因为它出自南京大学,而不是一个职业剧团。这部戏放在国外是一部主流的戏,而在我们的演出市场上,它不为娱乐而娱乐,不为得奖而得奖,不为挣钱而挣钱,反而成了一部‘另类’的戏。”导演王晓鹰说,要利用这部戏的演出传播戏剧与商业的关系,戏剧没有商业不能传播,过于商业就会沉沦。《蒋公的面子》通过多场演出,可以把这部戏所含有的文化信息、社会反思信息在更大的层面上传播,更大范围里传递。

  《蒋公的面子》的火爆也活跃了南京的话剧市场。让吕效平非常高兴的是“南京520剧场”的推出。所谓“520”即是:一年有52周,每周都有演出,受邀来此演出的剧团将得到零场租的扶持。“地方话剧市场的培育仅靠一部戏肯定是行不通的。‘520剧场’的推出是个有益的尝试。零场租其实是在帮助演出团队降低成本,从而降低演出票价,可以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剧场,在这里,观众是直接受益者。相比政府补贴剧团、剧目创作,这个措施可能更有助于戏剧市场的培育。”吕效平说。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