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部新片的视点依旧是年轻人”——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赵宝刚
电视剧《北京青年》剧照
在全国政协会议铁道大厦分会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赵宝刚总是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默默地听着,还不时记上几笔,就如同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其实熟识赵宝刚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认真到一丝不苟,无论做人还是拍电视剧,都会把一切想透彻了之后再行事。
一个例证就是,从2007年的《奋斗》到2012年的《北京青年》,赵宝刚用5年时间完成了自己“青春三部曲”的创作,心思缜密的他其实是在通过这整整100集电视剧探讨同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很多好的东西我们都认为不能实现,而很多糟粕我们又默认为是正确的?”
就像《北京青年》里的“东南西北”四兄弟,为了实现“重走青春路”的理想,毅然放弃工作、离开父母,一同奔往一个个陌生的城市。“有些观众认为剧中那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很不现实,根本是胡编乱造,但我觉得大家生活的环境本来就够麻木、够冷漠的了,我干嘛还要在电视剧里表现那些没有希望的未来?”赵宝刚说,“有人说赵宝刚你拍了这么多年电视剧,拍来拍去都是同一种类型,我说没错,我就是要让自己的电视剧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感觉。”
与很多将国仇家恨、利益纠葛当做故事核心的电视剧不同,赵宝刚的作品总是偏重于情感的表达,通过人物的情感串联起剧情,有时甚至像是一种“生活流”的展示。“很多电视剧都沉迷在戏剧的编织和冲突当中,那种编造的痕迹或者个人的意志特别强烈,好像生要给观众挤压出一点儿什么东西似的,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剧看着不太舒服。”赵宝刚表示。
赵宝刚从不标榜自己的电视剧是主旋律,但看过《别了,温哥华》《奋斗》《北京青年》等剧的观众都会深深感受到剧中所渗透出的种种“正能量”。“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这么快的速度肯定会带来一种‘惯性’,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某种混乱——有时我们甚至会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劝大家脚步慢一点,认真地回想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究竟对不对。”赵宝刚说,“在帮助观众思考的同时,我自己也能重新审视往昔的岁月,这对于我们大家未来的发展都有好处。”
喜欢为年轻人拍青春剧的赵宝刚,自己的青年时代其实充满了艰辛。刚进入影视行当时,赵宝刚的身份是一名演员,摸爬滚打了几年之后,他又转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了6年剧务。做剧务的那段时间,赵宝刚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端茶倒水。近水楼台先得月,不甘平庸的他利用一切时间跟随剧组学习,从摄像、配音到写分镜、剪片。“我当时的梦想是将来做一名制片主任。”赵宝刚说。
机会总是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1989年,一位朋友写了部名为《怯懦的誓言》的剧本,赵宝刚为了做该片的制片主任,自主筹集了55万元赞助费。让赵宝刚意想不到的是,最终的结果是他的领导成了这部剧的制片主任,而他则被任命为导演。初执导筒的赵宝刚顺利完成了《怯懦的誓言》的拍摄,这部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反响十分强烈。
于是在不久后,赵宝刚的导演生涯便与那部家喻户晓的《渴望》产生了交集。1990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导演鲁晓威找到赵宝刚,邀请他担任《渴望》的技术导播,赵宝刚欣然应允。“《渴望》拍到20集时,剧本出现了一些问题,鲁导既要忙剧本又要忙拍摄,分身乏术。于是我就毛遂自荐,让鲁导去主抓剧本,由我来执导余下的部分。同时我还承诺,自己可以不挂导演名。”赵宝刚回忆道。
《渴望》播出后,一时间万人空巷,“技术导播”赵宝刚也被正式调入了导演组。从那时起,《过把瘾》《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等印刻着深深赵宝刚烙印的电视剧相继诞生,收视一部比一部高,反响一部比一部强烈,赵宝刚逐渐成为中国电视剧界的“金字招牌”。
“青春三部曲”完结后,赵宝刚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最近他正在拍摄一部名叫《老有所依》的电视剧,着重关注了年轻人面对父母养老的问题。“这部剧的视点依旧是年轻人的,但它已经跨越了青春期的迷惘和躁动,展示的是年轻人与父母辈两个群体为实现‘老有所依’所付出的努力。”赵宝刚说,“我希望能通过对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让观众懂得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磨难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观众能从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家庭的珍贵及坚韧乐观的当代精神。”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