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写出当代青年内心观念的碰撞
电视剧《北京青年》剧照
“重新走一回青春”的理念很早就已经出现在赵宝刚导演的构思中。我则是在2011年上旬与赵导相识,并正式接手《北京青年》的剧本。当时听导演阐述完这个构思,我产生了与很多质疑该剧的网友同样的困惑,用流行的话讲就是,这是一群“高富帅装屌丝”的故事。但随着与导演不断沟通和讨论,我逐渐能够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观念。
首先,《北京青年》虽然有“北京”二字,但并不能算是一个关于北京的故事。我本人就不是北京人,只能算是“北漂”,如果我用“北漂”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题材,很容易得出“高富帅装屌丝”的结论。可如果换一个角度,如果我没有“北漂”,而是留在自己的家乡,干着稳定的工作,过着安稳的生活,心态其实和《北京青年》里的人物差不多,因此《北京青年》真正展现的是所有城市本土年轻人面临的相同困境——来自家庭和职场的双重束缚。
从《奋斗》开始,赵宝刚导演就摒弃了以往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常规手法,他不愿去刻意安排和编织情节,而是强调人物内心价值观的碰撞,观念的碰撞依然可以带来强烈的戏剧冲突,由于这种冲突是符合人物自身的逻辑发展,反而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戏剧张力。《北京青年》的创作依然延续了这一理念。本剧的开篇前十集,采用的是较为写实的讲述方式,甚至拍摄手法上也更为“落地”,演员的服装不再华丽,场景不再具有强烈的都市感,色调也偏冷。这主要是为了强调剧中人物生活的呆板和单调。当然,呆板和单调的外表下都隐藏着一颗颗躁动的心。当四兄弟出走以后,叙事手法使影像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物的主要矛盾由两代人的冲突转化成兄弟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四兄弟抛弃工作,远离家庭,是否就一定能得到成功,一定能获得快乐,成为这一段故事的主题。最后,经过一番历练,虽然每个人在事业上都遭遇到了失败,但是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情感也变得成熟,回到北京以后,都开始了一段崭新的生活。
电视剧成功的关键在于塑造人物,而在人物塑造方面,赵宝刚“青春三部曲”的前两部《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都是成功的典范,并且这两部剧的编剧都有过相当成熟的作品,而我作为编剧界的新人,第一部作品就是如此重大的题材,压力的确很大。我是“80后”,这可能是我和前辈编剧相比最大的优势,我更为熟知“80后”的人说话方式和思维习惯。而剧中的人物在我的生活圈中不乏原型,写起来也更驾轻就熟一些。我在写作中尽量能够做到每个人物的行为都是有根基的,不去刻意制造巧合与矛盾,比如剧中的何东,虽然他开场悔婚的行为会令观众反感,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也会理解何东的做法。再比如何东的母亲郑玉英,虽然以“恶妈”形象登场,但她其实也有可爱的一面,当儿子真正出走以后,她也对自己的行为有反思。剧中三个最主要的女性角色权筝、丁香、任知了,则是代表了失恋女性的三种状态,但最终通过自身的改变,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我给自己提的要求是,整部剧播完后,观众只会爱上其中的某个角色,不会对某个角色心生怨恨。
很多观众都质疑剧中人物“离家出走”的举动。但我想说的是,放弃工作,出走,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方式,是一种戏剧化的感情抒发形式。我们不是要鼓动年轻人去辞职,而是要保持一种精神状态。就是汪峰《存在》里唱的:保持愤怒、勇敢前行。即使在社会中随波逐流,也要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守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算在青春路上遭遇挫折,也是人生的财富。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后悔,因为该经历的我们都经历了。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安于现状、向现实妥协,但希望这一天来得越晚越好。即使这一天真的到来了,由于我们的心态改变了,依然可以从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导演推荐我看了一段《非你莫属》的视频,里面有一位叫张丽珍的求职者是剧中背包客王越的原型。张丽珍在节目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是一个很物质、特别容易迷失的世界,我们年轻人,特别容易在物质里迷失。你见过大山大水,你有一个高山的胸怀,你就会在这个世界上,知道我内心想要的东西:一方面,就是我们自己更适应这个世界,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也更快乐,也会把更好的东西带给身边的人。”张丽珍当了十年背包客,她的经历和谈吐让我感到震撼,她的精神也影响了导演和我对《北京青年》的创作。我们在征得张丽珍本人同意后,将这段话作为王越的台词出现在剧中,就是想告诉观众,有时候,适当走出格子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人生的另一种积淀和成长。当我们再回去的时候,也许会对工作和人生的理解有质的飞跃。所以我相信,看完整部剧,观众反倒会根据自身特点得出理性的结论。
剧组辗转北京、烟台、深圳、丽江四个城市,我也跟着剧组走完了这些城市,很多情节都是我们到了这个城市后根据这个城市的特点重新结构,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修改,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却值得回味。在写作过程中,赵宝刚导演的经验和阅历也给予我很多启发,一些桥段和情节的设计,也都是在与导演的讨论中逐步丰富和完善。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有限,对某些情节的处理现在看来还稍显稚嫩,不免有些遗憾。
新闻链接
近日,电视剧《北京青年》在京举行专家研讨会,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艺术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以及该剧导演赵宝刚、制片人丁芯等人出席会议。首都评论家对该剧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该剧特色鲜明,写出了一代青年的困惑和追求。李京盛称赞《北京青年》是一部很有特点的优秀作品。首先《北京青年》具备鲜明的青春特点,它不但把青春作为一个思考主题,剖析青春,而且引导青年观众思考青春、理解青春。其次,这部剧具备鲜明的时代特点,当今是多元多彩的时代,《北京青年》讲述的故事接地气,贴近这个时代。第三,《北京青年》还有鲜明的北京特色,把北京创新、厚德、包容的精神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赵宝刚年近六旬,但他在青春题材方面的坚持让人敬佩,他的作品很精致,保持了自己一贯的艺术品质。仲呈祥坦言,《北京青年》表现出了一代青年人的心理真实,思维方式上的真实,这一点非常可贵。近日,电视剧《北京青年》在京举行专家研讨会,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艺术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以及该剧导演赵宝刚、制片人丁芯等人出席会议。首都评论家对该剧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该剧特色鲜明,写出了一代青年的困惑和追求。李京盛称赞《北京青年》是一部很有特点的优秀作品。首先《北京青年》具备鲜明的青春特点,它不但把青春作为一个思考主题,剖析青春,而且引导青年观众思考青春、理解青春。其次,这部剧具备鲜明的时代特点,当今是多元多彩的时代,《北京青年》讲述的故事接地气,贴近这个时代。第三,《北京青年》还有鲜明的北京特色,把北京创新、厚德、包容的精神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赵宝刚年近六旬,但他在青春题材方面的坚持让人敬佩,他的作品很精致,保持了自己一贯的艺术品质。仲呈祥坦言,《北京青年》表现出了一代青年人的心理真实,思维方式上的真实,这一点非常可贵。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