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超越历史的历史剧《伏生》

时间:2013年12月3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乔宗玉

话剧《伏生》剧照 任晓飞 摄

  既是中国国家话剧院2013年压轴之作、又是2014年开年之作,同时还是“国话”组建12周年庆典之作的《伏生》在2013年圣诞节这样一个欢快的日子里拉开了帷幕。

  无论从剧本还是导演、表演、舞美,《伏生》都呈现出严谨的创作风貌,呈现出国家级院团的示范性品质。幕启,秦砖汉瓦的布景,将人们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历史上法、儒两家的矛盾,在舞台上,化为秦相李斯与大儒伏生的矛盾,李斯处心积虑、步步相逼,伏生虚与委蛇、忍辱偷生。焚书坑儒之际,伏生为保存下他脑海里的儒家典籍《尚书》,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子勃,妻子为此撞墙自尽,女儿羲娥因而伤心绝望,弃之而去。剧末,秦亡汉兴,受尽人间苦难的伏生终于可以重新讲授儒家经典,羲娥也回到了父亲身旁,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令伏生再度困惑……

  剧中主要人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符号。李斯代表法家,伏生代表儒家,羲娥代表道家。“乱世用重典”,法家无疑是最适宜中国乱世的治国之宝,如果没有法家的商鞅、李斯,秦国不可能强大继而统一中国,奴隶制时代进入中央集权封建制时代的日子还得拖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三纲五常”,儒家的“仁”明显不适合乱世,它有利于立国之后统治阶级维持秩序以及国家的稳步发展,但走到极端,又变成“酸腐”、“压抑人性”的代名词。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秦国的吕不韦执政方针、汉代“文景之治”、魏晋玄学等皆是道家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知识分子多多少少都修炼得“外儒内道”。纯“儒”,则易“挫”,像《伏生》里的“子勃”一样,莽撞地失去生命;纯“道”,又太闲散,不易于社会的前进。如《论语》孔子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当儒家的“入世”遇到挫折后,知识分子得用“道家”的“知雄守雌”来解脱苦恼。

  《伏生》里,李斯的形象属于“奸相”、小人,城府很深,善于挑拨。但可贵的是,剧末借伏生之口,对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名垂青史的政策,予以肯定。伏生作为一个大儒,历经丧子、丧妻、遭人打骂各种屈辱,最终如愿保留下《尚书》,体现了一个儒生的执著。道家的羲娥,顺应自然,她本是一个养在深闺的尊贵小姐,却惨遭家变,她对李斯道:“你打破了这个世界的寂静!”这控诉由一个弱女子说出来,是那样有力!兵荒马乱,羲娥差点被乱兵强暴,救她的隐兮恰恰是当年李斯的密探,种种坎坷,终于使羲娥成长。

  《伏生》这出历史剧,超越了“历史”本身。当前很多年轻人是为了看明星,或者是怀着傻笑一晚的憧憬,进入剧场,当他们看到《伏生》时,一定会感受到与那些搞笑闹剧、无病呻吟白领剧所不一样的厚重的历史感,他们走出剧场后还会思考剧情,而不是“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