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50年:芭蕾烙上“中国印”
《红色娘子军》剧照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艺术领域中中西文化成功融合的典范。它不仅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并通过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恢弘绚丽的场面以及独特的地域风情,成为民族芭蕾的精品。
2014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迎来了首演50周年,一系列活动也开始正式启动。值得关注的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还将亮相马年春晚,这也为迎来50岁生日的这部中国经典芭蕾舞剧又添上了崭新的一笔。本报特别关注这部芭蕾舞剧的历史故事,独家刊发有关这部剧台前幕后的图片,并聆听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讲述她的《红》剧情结,让我们向这部打上“中国创造”印记的中国芭蕾经典致敬。
——编 者
它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越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令我们不得不关注它的存在,可以说《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中国芭蕾史上的神话
《红色娘子军》冯英饰琼花
1964年8月,演员赴大同下连队当兵
2009年,在法国巴黎歌剧院加尼耶剧场演出《红色娘子军》
2011年1月,中芭携《红色娘子军》赴琼海下乡慰问演出
2013年中国国庆节期间巴黎夏特莱剧院演出《红色娘子军》
>>1964年的首演
《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独立创作完成的第一部中国题材的红色芭蕾舞剧。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这部舞剧是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观看剧团演出的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时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剧目。”根据周总理的设想,1963年底,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林默涵邀请有关同志一起讨论舞剧选题,最后通过了李承祥提出的改编电影《红色娘子军》的方案,并组成创作班子,根据梁信编剧的同名电影集体改编,由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担任编导,吴祖强、杜鸣心、戴宏威、施万春、王燕樵担任作曲,黄准担任主题歌《娘子军连歌》的作曲,由马运洪担任舞美设计,梁红洲担任灯光设计。
1964年9月《红色娘子军》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周总理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称赞《红》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1965年2月5日,邓小平同志观看了演出;1997年12月11日,江泽民主席观看了演出;2004年10月8日,胡锦涛主席观看了演出。可以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伴随着中国芭蕾的发展,得到了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1992年的重生
而《红色娘子军》的命运伴随着中国政治时局的变化,也在那个特殊年代被深深打上了“样板戏”的烙印,曾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成为一部沉入心底、不敢触摸的伤痛。直到1992年5月23日,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中芭根据1964年首演的原创版本复排该剧并演出。当“娘子军连歌”在剧场响起的刹那,台上台下,多少人都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从此,这部红色舞剧开始续写着她的辉煌、引吭高歌着中国芭蕾史话“向前进”的传奇。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海南岛,讲述了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来的丫环琼花,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下,从一名苦大仇深的农村姑娘,逐渐转变成一名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娘子军战士的过程。这一句话的故事,变成舞台上六场芭蕾舞剧,不仅编导们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海南体验生活,将中国民族舞蹈与古典芭蕾风格进行完美融合;演员们也曾赴大同某驻军,接受了为期两周的军营训练,在历时9个月的时间里,共同成就了这部讴歌中国伟大女性的首部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创造了中国芭蕾史上的神话,被评为“中国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2012年又获得了“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尽管中央芭蕾舞团现已拥有了大量备受观众喜爱的保留剧目,但每逢“三八”妇女节、赴国外演出以及“下基层”、“进校园”时,仍然要上演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50年来,《红色娘子军》演出场次累计达3800多场,“娘子军连旗”插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胶东湾到准噶尔盆地,“娘子军们”的足迹“遍地生花”。
>>2014年的辉煌
回望《红色娘子军》走过了五十载岁月依然能够长演不衰,除了广大观众对《红色娘子军》的厚爱,也来自该剧拥有的巨大的声誉,以及在世界芭蕾历史上不可否认的精湛艺术。2009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应邀登上世界芭蕾艺术的最高殿堂——巴黎歌剧院演出时,受到了世界主流媒体及评论家的高度赞扬。《法国世界报》曾这样评价:“女兵们在军旗下练习打枪,用阿拉贝茨和敌人搏斗,用大跳表现勇往直前,《红色娘子军》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为世界芭蕾舞台增加了一朵奇葩。”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的贝尔特兰德·圣万桑的文章中提到“舞台上,这支充满生机活力、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脸上自始至终都流露着热情洋溢的微笑,她们淋漓尽致地展示着中国民族艺术的魅力。”意大利著名历史学教授玛丽尼拉谈到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时认为,它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越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令我们不得不关注它的存在,可以说《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时间的长河中,50年只是短暂的沧海一粟,但在中国芭蕾的发展史上,这50年是从学习芭蕾基本功、排演经典剧目开始的芭蕾艺术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必经之路,而创作有中国特色芭蕾作品,是中央芭蕾舞团始终追寻的方向,打上‘中国创造’的印记是我们的骄傲。”
冯英:“她像一面旗帜”
《红色娘子军》这部舞剧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她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可以说,《红色娘子军》既是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我们中央芭蕾舞团的“传家宝”,她像一面旗帜,感染、召唤着中芭艺术家们一代代将《红色娘子军》的精神传承、发扬。
《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凝聚着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厚望,离不开李承祥等艺术家探索、创作中国民族芭蕾的追求与执著。芭蕾源于西方,但她来到中国后就不再是“贵族”的。主创人员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将西方芭蕾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一部民族芭蕾精品,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迹。
《红色娘子军》不仅受到历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关怀,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在全世界声名远扬,她曾在美国、英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法国刮起“红色风暴”,令北美、欧洲主流媒体和主流观众拍案称奇。2013年10月,中芭赴艺术之都巴黎演出时,邀请方夏特莱剧院特地将三场《红色娘子军》安排在中国国庆节期间演出,法国观众反响热烈,每场演出的谢幕都持续近20分钟,场面非常感人。
《红色娘子军》50年,不仅折射出中国芭蕾的成长、发展与崛起,也影响着老中青几代观众的人生历程。一位年长的观众对我们说:“小时候曾业余跳过《红色娘子军》中的角色,刻骨铭心的回忆伴随了我50年,《红色娘子军》是我此生的梦。”而一位资深“粉丝”热心建议我们:“纪念这部舞剧,就是纪念中国舞台表演艺术的文艺创作方法,就是发挥传统精神正能量,搞纪念活动一定要有很高的定位。”这些话语对我们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
2014年,正值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纪念,中央芭蕾舞团将举办《红色娘子军》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1月8日至11日,在“娘子军连”的故乡——海南省海口、琼海等地举办启动仪式以及“三下乡”慰问演出活动,并将赴三沙进行慰问边防军民演出;2014年全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50年50场”纪念巡演,包括北京、广东、重庆、湖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地;还将出版纪念画册、文集,拍摄纪录片,召开座谈会,举办展览等;并组织中芭的年轻演员军训,继承革命传统,重塑“娘子军女战士”经典形象;还将与媒体合作,在全国开展“寻找琼花、常青”的活动,并参加人物访谈等纪念活动;9月26日,在北京隆重举办纪念演出活动,邀请对《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有着特殊情感和记忆的“琼花”、“常青”、“连长”、“南霸天”、“老四”们,共襄盛举,台上台下,共同完成这场千载难逢的盛事。
在时间的长河中,50年只是短暂的沧海一粟,但在中国芭蕾的发展史上,这50年是从学习芭蕾基本功、排演经典剧目开始的芭蕾艺术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必经之路,而创作有中国特色芭蕾作品,是中央芭蕾舞团始终追寻的方向,打上“中国创造”的印记是我们的骄傲。《红色娘子军》这部中国芭蕾的经典,历经了半个世纪的辉煌,我们期待,这部舞剧将会流传得更加久远,也将带领我们继续“向前进!向前进!胜利地向前进!”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