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中国美术史学第一人王伯敏
“君有才华胜爱宾”
——悼中国美术史学第一人王伯敏
王伯敏近照
记者日前从中国美术学院获悉,中国美术史学泰斗、中国文人画大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诗人王伯敏于2013年12月29日晚在杭州安详辞世,享年90岁。其子王大川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父亲弥留之际手写“我已经满足了”,写给他自己和家人。王伯敏的弟子徐建融忆及恩师亦感慨良多,“我每次去看他,他老是不停地工作。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这件事情他一定要做的”。
王伯敏,1924年生于浙江台州,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既是徐悲鸿的研究生,又是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弟子。1952年起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杭州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名誉院长。
王伯敏出经入史,著作宏富,以中国美术史研究独步当世,为学林公推巨擘。1988年9月,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获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中国图书奖”,1992年国务院授予王伯敏“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荣誉称号,2009年获国家级美术最高奖“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王伯敏先后编著并在国内外出版了《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等近60种专著,逾千万字。2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并出版有《王伯敏美术文选》《王伯敏美术史研究文汇》《王伯敏画集》《柏闽诗选》等。
王伯敏花费60多年时间,撰写美术界迫切需要的7部美术专史,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美术界多位专家学者表示,他以超前的悟性与创见,在古今书画艺术的论断方面,提出更新、更深层面的理解,代表了我国美术史学研究的学术高峰,有的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学研究的空白,有的著作被国外学者翻译,出版外文本。王伯敏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和杰出带头人,堪称“画史通儒”、“七史罕人”。
王伯敏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身体力行,倡导文人画研究和实践。其画儒雅天成,以朴为美,充满诗意,有“学者妙造”、“一代儒墨”之誉,开创了当代中国文人画的新境界,被誉为继黄宾虹、陆俨少之后浙江画坛又一位山水画大师。
王伯敏与老一辈文化名人交往甚笃,赵朴初、潘天寿、林散之等都曾撰文抒怀王伯敏其人其作。潘天寿在1963年春题王伯敏《雁荡双笋峰图》时写到:“山水以苍茫浑厚为难。吾见伯敏此帧是得苍茫浑厚者,至为难得。”林散之在《读宾虹诗画学篇赠王伯敏》中言:“应从有法求无法,更向今人证故人。我亦江湖烟水客,新安遗绪觅精神。”赵朴初题王伯敏《富春山水图》云:“一卷画如黄大痴,构思妙若雨催诗。紫峰爱作连城璧,不负半唐立意奇。”此外,谢稚柳、孙其峰、王琦、陈佩秋等也对王伯敏的为人作画有过著述。
王伯敏素来以理论研究的成果来指导和探究自己的绘画实践,成就斐然。他提出的山水画透视法的“六远”、“七观”、“水法九种”等理论,对绘画界产生深远影响。直到耄耋之年,他依然默默锤炼着自己的画风,强调禅意境界和对“精神空间”的追求。王伯敏曾说:“我是为理想而作画,为追求而绘写。”王伯敏的绘画实践成为中国画家“理”和“行”完美结合的实证和典范。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可以用“正清和雅”四字来表达,这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所在。而王伯敏的学问、绘画艺术和一生修为正是这四个字的写照。
【相关链接】
赠伯敏君
□ 黄宾虹
一个瓯山越水人,
长年劬学竹相邻。
评论南北千家画,
君有才华胜爱宾①。
①爱宾:即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著有《历代名画记》。
谷雨茶吟
□ 王伯敏
一
茶为国饮人人乐,
谷雨煮它醉万家。
积雪化醇今始见,
高峰南北满天霞。
二
绿芽未煮透清香,
日丽风和迎百祥。
画里看山山尽翠,
艺坛犹听舞风篁。
(壬辰四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暨茶文化书画院举办谷雨茶会,群贤雅集,年近九旬的王伯敏欣然吟二绝以助兴。)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