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镜间30°——海宁中青年摄影家作品晋京联展

时间:2013年12月0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展览开幕式上,海宁市副市长胡燕子致辞 

  11月8日,由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海宁市文联、《中国摄影家》杂志、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狮子座视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皇家摄影俱乐部共同承办的“镜间30°——海宁中青年摄影家作品晋京联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中国摄协副主席罗更前、张桐胜、李树峰、李舸,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树伟,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建新,海宁市副市长胡燕子,海宁市文联主席王珏等领导和相关专家、嘉宾4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胡燕子在开幕式上致辞。她认为此次摄影晋京展,对加强海宁摄影界艺术交流、宣传海宁摄影文化品牌、促进海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罗更前对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并对海宁近年来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参展的摄影家分别是张庆中、王超英、朱峰、潘天勇和陈杰,他们的作品体现出海宁摄影的独有风貌。在与展览同期举办的“影像:在现实与艺术之间”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5位摄影家的作品内涵、创作手法、成长空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编 者

 

  

研讨会现场 

  张庆中

  1961年生。中国摄协会员、海宁市摄协主席。

  擅长人文纪实摄影,作品《群防》获全国消防摄影比赛优秀奖;《闹新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生活的和谐”摄影大赛优秀奖;《雪夜》在第31届英格兰国际摄影展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勋带奖,在法国巴黎第6届国际摄影展中被评为评委收藏奖;《痛失金牌》获香港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新闻及纪实摄影类银奖。

 

  

  王超英

  1959年生。海宁日报社摄影记者、中国高级摄影师、中国摄协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海宁市摄协名誉主席。

  1976年与摄影结缘,1996年起从事专业新闻摄影工作。30多年来,以扎实的业务技术功底和综合协调能力,坚持立足海宁这方热土,勤奋耕耘,努力实践。在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纪实摄影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徐肖冰、侯波、金庸等新闻、摄影界著名前辈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千余幅新闻、艺术摄影作品先后在地、省、国家级影展和《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国内外各大报刊、杂志、互联网上发表和获奖。

  朱 峰

  1957年生。中国摄协会员。

  自幼酷爱美术,习练书法,为摄影打下了扎实的艺术修养功底。1975年购得相机开始学习摄影,现从事平面图文设计。擅长作品后期创意制作,已有百幅作品分别在国际、国家级、省级影展和影赛上入选和获奖,近期有5幅作品分别获得第22、23届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雪鹭寒湖图》获上海第10届国际摄影艺术展银奖;《汉宫秋月》获第40届纽约摄影学会国际展铜奖。

 

 

参展艺术家由左至右依次是陈杰、张庆中、朱峰、王超英、潘天勇 

  潘天勇

  1965年生。浙江省摄协会员、海宁市摄协理事。

  1986年开始接触摄影,偏爱风光,从影以来,40多幅作品在国际、全国、省、地级影赛中获奖和展出。其中,《村口》获大众摄影月赛优秀奖,作品还曾入选上海第8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交流展,《归》《春江渔歌》《渔家祭祀》等均在国际影展上展出。

  陈 杰

  1981年生。200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摄影专业,海宁日报社摄影记者、海宁市摄协理事。

  作品曾在《浙江日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等媒体发表。工作期间,关注钱塘江的潮水和人文,也关注江南民间的老手艺、老行当。

  专家共议——影像:在现实与艺术之间

  金宁(《文艺研究》造型艺术编辑室主任)

  翻开5位海宁摄影家的作品,色彩各异,风格多样,但都令人感受到一种真正来自于摄影本体的视觉享受。陶然其间,感受海宁,让我们在一个个光影凝定的瞬间,体验摄影艺术的无穷造化。张庆中的作品,使我感觉到他作为风土民情的观察者,独有的一份主动和自觉。陈杰的摄影来自他对民间造物的重视,织布、撒网等都被他用精炼的影像语汇细致地呈现出来。王超英的作品中,有很多是表现钱塘大潮的,其中的《钱塘江斗潮》构图大胆,使观者透过画面感受到作者的激烈情怀,直截了当,毫无娇柔之气。潘天勇注重地域性美景的发掘,通过独特的摄影前后期手段,再现光影动人的瞬间。朱峰的作品别有韵味,《雏鹰》系列有着新颖的效果与动静结合的美感;《汉宫秋月》系列意象丰富,制作巧妙,接续着某种思古的愁绪。

  刘铁生(《解放军报》高级记者、摄影家)

  通过这次展览,我看到5位海宁摄影家立足本土的努力和创作者对于故乡的关注与热爱,也呈现出海宁别样的风貌。人杰地灵的海宁,其独特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都在摄影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专题摄影最本质的特点在于真实、可信,我认为5位摄影家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当然,除了全景式的表现,细节和局部同样重要。人文摄影不能牵强附会,既要有形象思维,也要有逻辑思维的统领。王超英的《钱塘潮》系列作品,让我看到了一种人文摄影的传承,也还可以更加深入。人们总爱强调“天时地利与人和”,但是我想说:摄影家是全天候的,他们必须不断地观察、捕捉,因为拍摄的对象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建新参观展览 

  唐东平(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

  能将地方上有潜质与有实力的摄影家集中起来,在京城这么一个文艺氛围极其浓厚的场所,举办一个如此规模的摄影展览,无论是对于海宁,还是对于5位参展的摄影家来说,都十分了不起。我觉得他们的特点是点散面多、资源丰富,但也有火力不够集中的问题,还有更多进步的空间。这5位摄影家的基本功都很好,他们的创作也非常勤奋,只是有时还显得不够深入。张庆中的技术很好,不过缺乏个性化的视角;朱峰尝试以当代化的影像语言进行表达,可以更加深入;潘天勇的影像探索也可以更加彻底;王超英的作品多为新闻报道摄影,现场感与故事性很强,个性方面略显不足;陈杰的年龄最小,他的作品却相当独特,不过从影像上看,他对拍摄对象的理解还有失全面。

  张惠宾(《中国摄影家》杂志编委、摄影家)

  很高兴看到一个地区的数位摄影家的作品在北京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这样一个古意盎然、文脉绵延的场馆集中展示,尤其是海宁这样自然景观壮美、人文气息丰厚的城市。5位摄影家或以海宁当地题材为本,长期系统地拍摄,挖掘、提炼和传播地区影像文化资源,或以摄影为载体传情达意,并对摄影自身的可能性进行了不懈的探求。

  张庆中的作品细致、完整,体现了作者善于发现题材、深入拍摄的能力。陈杰、王超英二人是以记者为职业的摄影家,作品中融入了职业的素养与视角。潘天勇的作品富有诗情画意,画面格调的细腻与柔软很容易使人想到海宁籍诗人徐志摩的诗。如果说潘天勇的作品让人联想到徐志摩,那么朱峰的《南国遗韵》则很自然地让人想到戴望舒,想到他的《雨巷》,江南的韵致与生命的感触从画面中次第溢出,令人心动。

  藏策(摄影评论家)

  我觉得这次研讨会的主题非常有针对性,在现实与艺术之间的选择,也恰恰是我们的主流摄影界正在纠结的问题。艺术应该是不断创新的,不能因循守旧;而对现实的描摹也不仅仅是记录这么简单。在影像如此泛滥的今天,记录已经不再重要,怎样记录才是重要的。优秀的作品应该表现摄影家的态度和立场,建立一种强大的象征性,并且在摄影本体和摄影语言上有所创新。

  李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副主编)

  我觉得摄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将时间凝固的艺术;而海宁的5位摄影家,他们的作品又相当有当地的特色。因此时间、空间与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在这次的展览中得以融合和呈现。

  按下快门的瞬间,即是摄影家与眼前世界的相遇,这种相遇是独一无二的。同样是描述江南,几位摄影家表现出不一样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王超英描绘出江南水乡的人潮如涌;张庆中通过拍摄民俗,将江南风情与现实相融;陈杰从钱塘渔者的角度出发;潘天勇用抽象的方式表达江南意象;朱峰则是以古典艺术的方式呈现江南,这一点最为可贵。优秀的摄影作品不是描摹现实,而应该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凝固创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体现一种内在的精神。

  练春海(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今日艺术网新锐批评专栏特约批评家、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研究员)

  这几位艺术家的摄影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职业背景。这与时下许多摄影作品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为了捕捉图像而摄影,缺乏生活体验有很大的不同,展览中的作品源自创作者的生活,因此也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以及人文精神,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比如张庆中的《理发小店》《老屋、老人》,王超英的《日全食日鸟儿成了惊弓之鸟》,都能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5位摄影家的作品面貌各有千秋,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当地的人文面貌。针对这次展览,我觉得最大的目的还在于交流,摄影家与观众的交流、摄影家与评论家的交流都在这里进行。摄影家不仅面对客观、面对自然,最终还是要面对自我,因此摄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如何通过作品建构自己的高度、贡献自己的价值,并不在于你的摄影机有多好或者说你的技术有多高超,而是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张桐胜(中国摄协副主席)

  首先对5位青年摄影家到北京举办展览表示祝贺。青年的事都是大事,不仅北京很重视,中国摄协也很重视,浙江省的几位领导也特意赶过来,这都说明了海宁的魅力。这次的摄影展选定万寿寺,我觉得很有意义。因为海宁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万寿寺非常吻合,因此展览也就别具一种历史和文化内涵。

  同时,这次的策展也很成功,对于海宁这样一个历史名城,5位青年摄影家用自己的“眼光”把它带到了北京,为北京的观众呈现了一个文化的海宁、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宁。虽然这次展览规模不算大,但作品却带领观众从不同角度走进海宁:钱塘潮让人觉得过瘾、震撼;江南的韵味、江南人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则让人觉得很有吸引力。这些作品中,让我最感动的就是那种对历史的回望,以及昨天与今天的交融。

  周闰三(浙江省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海宁的文化特点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很深,有传统的东方意蕴,较之北方的粗犷、豪迈显得更为柔软、甜美。这次展览不仅起到了展示海宁风貌的作用,也展示了5位摄影家自身的影像语言。我衷心地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摄影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浙江在打造多元化的艺术平台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特别是摄影方面,平台搭得更多,相信摄影家们的路也会走得更加宽广。

  郭广林(摄影家)

  这次研讨会的题目引人深思——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从古典主义走到现代主义,又走到后现代主义,而今还在继续发展中。现在世界各地的展览越来越多,摄影也已经走到了非常超前、前卫的阶段。我很喜欢诗人穆旦,他也是海宁人,从他的诗作中我领悟到诗歌与摄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同是视觉、感觉和触觉的结合。如果说当代的诗歌已经克服了表象和修辞的爱好,而用直白的语言为观众描绘了一幅真实的画面,那么属于现代的摄影就更应该是具体和直接的。摄影的核心是真相,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这种把握从5位摄影师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他们凭借自己的创作,不仅做了影像的表达,更为观众讲述了画面以外的故事。

  李树峰(中国摄协副主席)

  我想要代表5位摄影家以及观众感谢海宁市文联,这个展览承载了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要展示海宁这座城市,同时也要突显出摄影家的不同风貌,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通过大家的努力,展览举办得非常成功。海宁的自然、社会与人文通过一张张作品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海宁的历史与当代的发展,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摄影不是止于目前的,5位摄影家都在不断地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来自海宁的摄影家涌现,并以他们充沛的激情、深入的体验和钱塘潮一样的豪迈之情,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