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坚持生态“绿色底线” ,其实也包括涵养“文化水土”
“我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 ”
在贵州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三县交界处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游客行走的山道旁,写在宣传板上的这句话让人久久难忘。
在自然面前,谦卑和敬畏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渺小,“多彩贵州”展示出来的每一种民族文化,都能窥见对二者关系的生命思考。
今天,文明的进步,已经让人类重新开始思考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开始修正对发展的概念误读。
坐在梵净山的架空索道上,对这个问题的感触会更深,这条方便游客上下梵净山的大型索道,是在争论了整整10年之后才修建起来的,争论期间,甚至进行了全省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这场争论,其实折射着贵州长期以来的发展焦虑。
青山绿水,要保护,还是要开发?保护,是不是就只能意味着停滞和封闭?意味着“守着金饭碗要饭” ?开发,是不是意味着一定要破坏?意味着一定绕不过低端开发、过度开发的老路?
在这样的焦虑中,梵净山索道的10年争论就具有了更加意味深长的文化思辨和发展考量。这样的思辨和考量,在贵州绝非孤例。
“这些年来,我们拒绝了多家旅游开发商提出的岜莎苗寨、小黄村侗寨的旅游开发计划,坚持以自然旅游为主。 ”从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金秀遗憾地说,“不是我们不想做旅游开发,而是太担心低端开发会严重破坏村寨的文化生态,得不偿失。 ”
在吴金秀看来,这样的选择更多带有无奈的意味,文化旅游产业在贵州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看到全国各地模式雷同的旅游景点,变形变味纯粹作秀的旅游表演,她内心中还是坚定地支持了“不做低端开发”的立场。
不要“生态赤字” ,坚持“绿色底线” ,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这是多年来贵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卓有远见的持之以恒。而贵州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多彩贵州”折射出来,就是保持和涵养“文化水土”的立场与姿态。这种立场与姿态,与环保、低碳、绿色发展等大人文理念一脉相承、并行不悖。
生态文明不能缺失与之相应的生态文化,而“多彩贵州”就是在这个立场上的一次深层的文化复耕。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贵州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而“多彩贵州”实际上已经为这个“先行区”做好了积极的文化准备。
文化先行,更是支撑。
“多彩贵州”所倡导的文化生态,不是表面化的民族风情歌舞表演,不是应景式的民族服装秀和民俗模仿秀,而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生活形态、生活结构和情感传承、精神传承。
“用原汁原味的文化生存状态去面对游客,发展原生态旅游,这是我们的优势。 ”从江县文体广电局局长石朝玉,2009年从县旅游局局长的岗位上调任过来,先管旅游,再管文化,对于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他有深刻的体会。
“有了‘多彩贵州’的大环境,鼓励和支持村寨恢复民俗节日、民俗活动就容易多了。 ”石朝玉近来正在全力支持恢复和扩大一种名为“吃相思”的民俗活动,“ ‘吃相思’就是村寨之间互相串门作客,这个活动本身包含着许多原生态的文化内容,串门作客过程中需要对歌、跳舞、仪式、服装、饮食等等,鼓励这样一个活动,相当于同时保护多项民间文化遗产。这些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更吸引游客,也是‘多彩贵州’这个平台始终在发掘和推介的。 ”
石朝玉的目的很明确:“发展原生态旅游,先保住原生态文化。 ”
这正是基层一线对2012年国发2号文件鼓励贵州“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的鲜明呼应,也是对文件中提出的贵州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创新探索。
保住原生态文化这个独特的“软件”不被湮没,早晚不愁没有游客,而只有通过老百姓自己来保护,原生态才能够真正原汁原味。一旦失去这个原汁原味,“发展创新”也就失去了根。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就成了发展的关键,成了创新的基础。
如同维护自然生态的循环一样, 9年来,“多彩贵州”不遗余力地推动老百姓认识这一点,促进老百姓自发传承的热情,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一边把舞台让给基层群众,把文艺展示和创造的来源放进百姓生活,一边把打造出来的节目送到建设一线、社区广场,把比赛演出直接变成文艺惠民活动,“循环”真正实现了从基层到舞台再从舞台到基层,践行了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这样的“循环” ,保证了“多彩贵州”的生命力,保持了它的“水土涵养” 。在“多彩贵州”的舞台上,唱歌跳舞已经不是职业而是生活,舞台竞技也不是攀比造星而是各族群众美与智慧的自我发掘。一个可以激发、吸附和释放群众文化能量的健康文化生态环境,正在滋养着贵州本土文化的成长,也滋养着贵州的生态文明之路。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