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多彩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时间:2013年09月2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多彩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个破解人与自然关系命题的文化实践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回答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时,对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所作的生动阐述。实际上,早在2006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战略思想就已被《人民日报》报道了。而当时的浙江省,也已经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理念,提出了对“两座山”的辩证关系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来认识。

  无独有偶,相比于经济发达的浙江,中国西南部的另一个省份贵州,在经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省份的情况下,在加快发展的巨大冲动中,同样保持了高度清醒。在面对“两座山”的选择时,提出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施政理念,甚至在省内率先成立“生态法庭” ,连续举办“生态会议” ,坚持组织“生态论坛” ,直至今年7月,贵州的坚守终于迎来世界瞩目,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在此举办。习近平专门发来贺信,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而在这个大背景下,贵州有一个文化现象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呼应,那就是已经连续进行了9年的“多彩贵州”主题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

  在贵州,“多彩贵州”这四个字拥有多重含义,它指的既是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又是一个统领贵州文化特点、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象,更是贵州人心目中这片青山绿水、独一无二的美丽家园。

  9年来,几乎所有的贵州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过“多彩贵州”这项文化活动,谈论过“多彩贵州”的文化形象,重新用“多彩贵州”打开的视野观察过自己生活的空间。

  这个充满了诗意栖居意味的自然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双重概念,给了贵州生态文明的发展以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凸显了正在“后发赶超”的贵州高端发展、永续发展的“后发优势” 。而作为区位偏僻、基础薄弱、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多彩贵州”让这片土地前所未有地精彩起来。她高扬的本土生态文化之美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主流审美构建,在一省之范围率先展示了美丽中国的文化田野,唤起了绿水青山中的文化潜流,探索了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文化呼应、文化支撑乃至文化先行之路。

  一、没有金山银山,做文化就是“公鸡下蛋”?

  在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的侗寨里,69岁的潘刷银花,喜欢看电视里播出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

  这些年,村寨里有很多去“多彩贵州”舞台上参赛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中,不少都向她学习过侗歌。

  作为2009年评定的侗族大歌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刷银花是寨里最受尊敬的歌师之一。唱歌,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侗族大歌和平时的侗语不同,有点类似汉文中的文言文,微言大义,一音之差,意思或者意境往往会全变。

  “比如说,侗歌里本来是‘女孩子偷懒了,不去绣花的话,碗柜里就没有丰裕的饭菜’ 。但不小心就会唱成‘姑娘懒了,去的地方就是生活不富裕的地方’ 。这是两种差别很大的意思,但在侗歌里,只有一个音的变化。 ”

  在听过潘刷银花的讲解后,从江县非遗中心主任翟向东说,这样的侗歌,只能通过面对面反复纠正,才能准确地传承下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和潘刷银花这样,对侗歌的传承充满了热情。这个3000人左右的寨子里,有一半人常年外出打工,打工者中,年轻人又占大多数。

  “前些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就会染头发,唱流行歌曲,肯学侗歌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并不觉得侗歌有什么价值。 ”从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金秀说。“这曾是许多村寨的普遍现象,我们县为了这个问题,一直想各种办法,希望扭转年轻人的观念,保住民族文化的传承。 ”

  实际上,这不仅是从江县一个县的问题,而是全省、全国、全世界的问题。

  全球化趋势和工业文明模式,带来的是在文化趋同中的“主流”强势。经济欠发达区域,往往在审美追求上被经济发达地区所裹挟,步其后尘而失去独立,成为模仿和跟风,从而实质上失去文化的话语权。

  多年来,贵州一直被“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流徙之地”这样的历史概念严重误读。就连贵州人自己,都常常自认贵州文化是“边缘文化” ,自卑自馁,底气不足,从而不自觉地产生自我贬抑,导致文化发展观念上的“不可为” 。

  贵州最初做“多彩贵州”这篇“文章” ,曾经被讥为“公鸡下蛋” ,因为长期的“欠发达” ,让很多人连带对自己的本土原生文化也缺少了起码的自信。

  在这些人的理解中,贵州没有足够的金山银山,只凭一片绿水青山,做文化根本无从谈起,更别说能够“多彩” 、成为“主流” 、产生“影响”了。

  但更多人却模糊地感觉到,贵州的生态魅力,应该有另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多彩” ,关键看是不是能抓得准、挖得深、捋得明白。

  经过认真筹备和反复研讨, 2005年,“多彩贵州”的第一个活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举行。大赛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它定位为全省的主流文化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民族原生态文化不再被看做猎奇的边缘文化,而是贵州主推的主旋律文化文艺样式;第二,它定位为一个低门槛的舞台,这个舞台上欢迎的不只是职业歌手和专业人才,更欢迎普通老百姓。

  定位高,进入主流文化竞争;门槛低,激发大众的参与和认同。

  效果,则立竿见影。

  那一年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共有340多万人现场参加, 8820多万人次电视观看,创造了贵州历史上群众性文化活动新纪录和单场电视收视率之最。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水族民歌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多彩贵州”品牌迅速发酵,贵州人对本土文化的热情飞速高涨,对生态家园的感情快速升温。

  就在那一年,小黄村的侗族大歌参加比赛拿到了全省金奖,四年后,进入世界非遗代表作名录。

  “现在,年轻人会为了学习侗歌,请假甚至辞去外地的工作,专门赶回来。 ”吴金秀说,“小黄村现在的外出打工者,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之一,变成了在各种不同的舞台上演唱侗歌。 ”

  “不管是为了参加‘多彩贵州’比赛,还是为了在外面演唱求生活,这几年寨子里来找我学歌的年轻人又多了。 ”潘刷银花欣慰地说。

  小黄村在“十姐妹”拿到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的金奖后,热情高涨,于2008年又发掘整理出男子侗族大歌,村寨里的12名小伙子,靠男子侗族大歌甚至捧回了央视青歌赛的奖杯。

  当贵州人不再用他者的文化视角将自己置于文化猎奇的边缘,而是慢慢从全球趋同的流行文化的惯性盲从中摆脱出来,重新打量和思考本土原生文化,重新对本土原生文化产生发掘和创造的强烈欲望之时,一种源自本土生态文明的文化自信,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这种自信不是空洞的宣传和说教,而是实实在在从老百姓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有着强大的事实摆在面前,具有无形的说服力。

  “2007年,‘多彩贵州’舞台推出苗族舞蹈《水姑娘》之后,贵州苗族舞蹈在全国大火。2009年在南京举行的大学生艺术节上,居然同时出现了11个版本的《水姑娘》 ; 2011年,在贵州举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上,包括北京、上海等地在内,贵州以外的省市居然有七八个新创的苗族舞蹈作品报名。 ”连续9年担任贵阳市“多彩贵州”参赛队领队的郑兴建自豪地说。每当提到“多彩贵州”四个字时,他和很多贵州人一样,眉飞色舞,扬眉吐气。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