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无非新——关于刘小毅的文人化书法创作
刘小毅书法作品
只要你真正想学书法、热爱书法,总会有一条书法之路适合你。经过几千年的磨合,书法的风神意态,已经与中国人的风神意态充分融通,每个人都能在书法中观照自己。问题是,你的观照融入是否准确?你能否在准确的观照融入之后专精?又能否以专精为圆心,形成辐射和拓展,成为属于你的圆周?
刘小毅在艺术追求上最终主要落实在书法和诗词上,这应该是最能表现他文人个性、意态的雅事。
在书法的传统中,“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和美”的创作,是最核心的部分,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温文优雅、神清质静的主流面貌,自钟王伊始直至民国,典雅之风蔚然大观、让人激赏。刘小毅的文人气质决定了他必然激赏于这种“典雅”,故他的创作根基优游于二王、孙过庭这一脉络之中,当然也十分顺畅。我们在观赏他临摹的《书谱》长卷时,就能很明显地发现这种顺畅:结体的秀雅,行笔的优雅,气度的闲雅,章法的典雅,体态的博雅,乃至个性的儒雅,都在其中蔓延出来、飘荡过去。这些“雅”,顺应在他的尺幅书写之中,也十分浓郁。刘小毅于书法“学理”、“学法”的理顺和铺展,也是值得许多学书者借鉴的。
由于长时间钟爱《书谱》并沉浸其中,刘小毅于小字行草上心得最深,表现上自然更为自如。他的精进方式有二:一是用不同的笔触、不同的纸质去感受小行书使转、折搭的各种妙韵,去体悟笔法的丰富变化,同时,通过不同纸质附生出的或润、或涩、或厚、或健、或秀、或燥的自然效果,着意觅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书写路径。二是“以手写我心”的日常化书写。刘小毅数百首诗词的成果大都通过书法表现出来,这是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能自然、率真地表现情志、精神,而诗心墨韵的融合无间,就能有效地催生双向的精进、升华,古代成功的文人,大多是这样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的。“适者无非新“,“适”是一种深度的契合,顺应并坚持这种“适”,既可使自己的创作保持最优化,也有可能在“最优化”的同时激发出某些新的意象。当然,这种“激发”,正是刘小毅的纠结点和相当一段时间的难点。《书谱》式的优雅、闲雅、秀雅、古雅、典雅,是刘小毅创作的圆心,他的任何辐射和拓展,都应以此为出发点,比如说他的大字大幅创作,典雅的表征自然存在,文人的清韵也随笔而生,有一段时日,张力的表现总觉得有些缺憾,如何在大幅、大字中表现典雅、精致,是从“适”到“新”的转换问题。
近年来,刘小毅加大探索大字创作的力度,试图拓宽自己的“圆周”。他首先注意外拓笔法的运用,对使转轻松的关注度提高了许多,对笔的调控更加自如,连执笔的位置都调高了许多,这是技法上的改进;在师法对象上自然也有了变化,他的笔下有了颜真卿、王铎、傅山等人行迹,形态更趋于开张、宽博,飞动、跳荡的笔调更加明显,黑白、虚实的对比更加强调,空间、墨色的营构更为用心。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的笔触有了许多的重、厚甚至拙的形态,立体的墨象在运动中产生一种雄强之势,与他本已具有的清雅之气相结合,审美的丰富性大大增加,颇为动人,这或将是他要寻觅的新的意象。
刘小毅目前的创作,达到了文人化的精神标杆,也展现了文人化创作的良好前景,只要他能更加专注地在“小”的清雅中鼓努出“大”的刚健,又能于“大”的刚健中锤炼出“小”的清雅,则必能从现在的“适”中写出更宽阔的“新”来,从而塑造出一个真正的“大我”。
(编辑:单鸣)
· | 八项展览尽显各国书家风采 |
· | 徜徉翰墨 游刃金石——杨遇泰其艺其人 |
· | 学书断想 |
· | 书写的力量——评李一的书法创作 |
· | 石孕精忠魄,天开文字山——浯溪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