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剧《韩玉娘》看传统剧目推陈出新
漫画 李建华
京剧《韩玉娘》是根据梅派名剧《生死恨》改编的(李瑞环改编,中国京剧院董圆圆主演)。原剧因情节芜杂、篇幅过长(十几场,需演出六个小时),故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再没有全本搬上舞台,梅派的传人们大多演出其中“机房”一折。现改编本大体保持其基本样态风貌,立主脑,减头绪,去芜存菁,紧紧围绕战乱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和心路情感历程,展示了主人公韩玉娘、程鹏举的家国情怀和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精简为六场、两个小时,编、导、演、音、美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取向重新进行呈现,赢得广大观众与专家异口同声的好评。近期在首都舞台上见到的越剧《狸猫换太子》、豫剧《程婴救孤》、评剧《赵锦棠》、陇剧《枫洛池》、锡剧《珍珠塔》等,也是这类改编经验。
俗云: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水浒”、“三国”。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当以数万计,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大多为精华与糟粕并存,演出样式陈旧,能够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不及十一。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这里所说的“推”,不是“推掉”,而是推动,是在原有基础上推动它出新,或洗尘去垢,或剖蚌见珠,或脱胎换骨。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一批推陈出新的优秀剧目活跃在舞台上。但一是这项工作并未做完,尚有待于当代艺术家继续显神通、展才艺;二是即便已经改编过的剧目,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加工提高的必要。对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仍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在从事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宜勇于创新,稳中求进,应当准确地把握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其一,古典与现代。即在传统的文本、样式中内蕴着当代意识与时代精神。要尊重历史的具体规定性,不是让古人讲今天的话,直接传达今人的思想观念。但要让剧中体现的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与今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一脉相承,古人的生命体验能给今人以启迪与鉴镜。
其二,本体与创新。即在遵循戏曲美学理念的根基上努力寻求新颖的舞台样式。要适应今人的观感需求,汲纳借鉴新兴和外来的有益养分,运用新的科技手段,进行新的艺术综合。同时还要坚守戏曲的美学本体,即综合、写意、规范。“有声心歌,无动不舞”;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简代繁、以一当十;按行归路、中规中矩。不是话剧加唱、杂耍拼盘、楼上楼、台上台、喧宾夺主。
其三,程式与个性。即由传统戏曲的类型化升华为典型化。传统戏曲中的人物除少数表演大师的个例外,大多是类型化。不同的人物类型分为行当,生、旦、净、丑,同一行当的人物行为有着规范的程式。而现代的美学理念追求人物的个性化。演员在传达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感情时应在大体遵循传统的行当、程式规范的前提下,努力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甚至对传统的行当、程式做必要的突破与变更。
其四,体验与表现。中国戏曲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口传身授,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往往是按照老师的范本一招一式地刻模子,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人以此认为中国戏曲只重表现,不重体验,这是一种误解。中国戏曲的美学理念是讲体验的,讲究“设身处地”,“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人立心……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清人李渔《闲情偶记》)但戏曲的体验不同于话剧、影视,它讲究技艺,要运用技巧手段,创造一种规范的形式(程式),将体验化为程式,以程式将人物的内在情感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员既要增进学识,提高文化素养,洞悉剧情,理解人物,又要有娴熟的技艺,过硬的唱、念、做、舞的基本功,讲究的手、眼、身、法、步。前辈艺术大师无不如此,当今优秀的中青年演员亦无不如此。
(编辑:伟伟)
· | 河南:京剧进京演出主打“青春牌” |
· | 形美神存——京剧《洛水伊人》观感 |
· | 现代京剧《华子良》:经典老剧传递正能量 |
· | 戏曲戏歌:“一举三得”进校园 |
· | 魅力《京剧》,雅俗共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