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艳粉街里都是爱
毛线、木炭、棋子……当这些生活中常见之物以不同尺寸,出现在展览馆中时,这些物品就充满了当代艺术气息。11月19日,艾敬携这些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新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I LOVE AI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开幕仪式。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博物馆也因此迎来了自去年4月重装开馆后第一个当代艺术家作品展。
My Mom and My Hometown
艾敬11岁生日时,母亲为她编织了一件白色的紧身毛衣。那天她拉着母亲的手在秋天的家乡沈阳,她出生的那条街上行走,那份幸福感至今还在。母亲只会按照她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以至于每当她给予关怀的时候艾敬总感到委屈和愤怒,即便那是出于爱。艾敬母亲退休后有着旺盛的精力投入在给几个孩子编织衣物上。她的两个妹妹对于这份爱永远都会接受,而艾敬不想母亲这么辛苦地编织一些她根本不需要的衣物,每次都对她嚷嚷不要再为我编织。后来艾敬发现母亲不仅仅是为了儿女,而是为了满足她自己对于色彩和构图的展示以及她内心情感的表达,她的天分从来就没有找到出口。近十年来艾敬在世界各地为母亲搜集编织方面的书籍,也会购买一些针线,渐渐的开始理解她的执著,鼓励和支持她。“LOVE”系列是艾敬的视觉作品中一个连贯的创作,当她搜索自己有关爱的源头,自然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她的家乡沈阳,《My Mom and My Hometown》汇聚了她的母亲以及母亲周围的北方妇女,她的亲朋好友和邻居们近50个人参与制作,她们以极大的热情,编制了这个色彩斑斓的爱的画面,采用了旧毛线等材料,让废旧的材料重新焕发光彩。作品的色彩张扬,充分展示了北方人大气磅礴的个性,以及在抵御寒冷之下的智慧与温情。挂毯前面是母亲埋头编织的形象,传神地把以艾敬母亲的形象为代表的家乡沈阳的母亲们的形象,留在了这个作品里。
谁是艾敬?
“我的音乐老师是我的爸爸,二十年来他一直呆在国家工厂,妈妈以前是唱评剧的,她总抱怨没赶上好的时光,少年时我曾因唱歌得过奖状啊,我那两个妹妹也想和我一样,我十七岁那年离开了家乡沈阳,因为感觉那里没有我的梦想,我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北京城,还进了著名的王昆领导下的东方。”艾敬在自己的成名曲《我的1997》中这样介绍自己。
艾敬出生在沈阳的艳粉街,父亲热爱民族音乐,擅长各种民族乐器,是艾敬的音乐启蒙老师。母亲擅长演唱评剧,艾敬从小便耳濡目染,对歌唱表演艺术特别热爱。很小的时候,她便进入了沈阳电视台少年合唱团并担任领唱。初中毕业后,又考进沈阳艺术学校声乐系。到了16岁时,艾敬就已经登上舞台,开始随沈阳歌舞团到处巡回演出。
艾敬的音乐专辑《大趋势》曾创下600多万盒卡带销量,她演唱的《沈阳啊,我的故乡》红遍大江南北,但是当时的艾敬还没有准备好她的成名路。她给自己改名“艾静”,她认为当时没有自己的代表作之前,要静静地学习。那时她最大的梦想是要录制一张完全属于自己的音乐专辑,并且每首歌都为她量身创作。带着这个大胆的梦想,艾敬告别了北京,来到当时更为开放的广州,从此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
艾敬在广州录制了大量的港台歌曲,还主演了电视剧《情魔》。后又回到了北京,接连主演了三部电影,并以此在各大国际影展上获得多项大奖。艾敬最知名的作品当属歌曲《我的1997》,这是她首次发表的作品。从筹备、完成制作到出版整整经历了3年,1992年艾敬首张创作专辑《我的1997》出版发行,艾静改回本名——艾敬。
《我的1997》专辑不仅在中国大受欢迎,在东南亚及日本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特别是在日本,最初,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也获得了3万张的唱片销量。《我的1997》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专辑销量超过百万。不仅歌曲成为了中国“城市民谣”的经典作品,艾敬本人也被誉为“城市民谣”领军人物。很快,艾敬在日本迅速走红,日本著名民歌手加藤登纪子把《我的1997》翻唱成了日语,从而结束了华语乐坛单向翻唱日语歌的历史。在此之后,艾敬相继发行创作专辑《艳粉街的故事》《追月》两张专辑并获得成功。
1997年,艾敬来到美国学习、观摩音乐和艺术,为她的下一张专辑寻找灵感。她的第四张专辑《Made In China》大部分在美国写成。在纽约,艾敬开始欣赏到很多不同的艺术,从百老汇到地下乐队,从美术馆到街头艺术。在一个混合着全世界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纽约,艾敬欣喜地找到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特质和骄傲。1998年底,艾敬的第四张专辑《Made In China》在日本及亚洲个别地区发行,令她感到最大的遗憾是《Made In China》在当时没有得到出版审查机构的认同,这张专辑始终没有在国内正式发行。这段遭遇直接给艾敬走入视觉艺术创作领域带来了契机和转变,由此,艾敬推开了另一扇大门。
从听觉到视觉,一直表达着“爱”
本世纪初,艾敬师从艺术家张晓刚学习绘画,沉浸在学习绘画的快乐和自由中,她形容那段日子自己像是沉在海底的沙,宁静而细致。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之后,艾敬定居纽约并游历西方各国,先后得到西方评论家安迪·沃霍美术馆艺术总监艾略克·席那、《美国艺术》主编和著名评论家理查德·法恩、国内当代艺术评论家吕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等人的评论和推介。2007年,艾敬正式以艺术家身份参加艺术展,先后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华氏画廊举办个展,2009年10月,在纽约举办首次个展“I WANT TO LOVE”。通过展览,艾敬的作品开始走入世界范围收藏家的视线。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学习,艾敬正式以艺术家身份被国内外艺术界接纳。
“我从北京唱到了上海滩,也从上海唱到曾经向往的南方,我留在广州的日子比较长,因为我的那个他在香港,他可以来沈阳我不能去香港……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勘体育馆……”艾敬的艺术表达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充满“爱”,他习惯用女性视角观察生活。此次国博个展中,展出了艾敬过去10年中创作的200件作品,集中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诸多艺术形式。艾敬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她的创作初衷:不以抽象晦涩的概念模糊人们的思维,放弃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给人们一种清晰简洁的观感。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评价艾敬作品时说:“艾敬将一种貌似平铺直叙的表达,变成流行于公众之中并为公众喜爱的流行文化,反映内在的深层意蕴,在小中见大的特殊关系中传达了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魅力。”此次展览将持续20天。为了更好地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体现艾敬艺术创作来自大众文化的特质,展览期间还特别推出艺术延伸项目《生命树下》,艺术家艾敬将会邀请不同领域、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一起进行现场再创作。
本次在国博展出的作品,是艾敬对祖国、对家乡的一次情感回归和艺术价值的重新挖掘。其中代表作《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是艾敬现阶段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其母亲带领发动了家乡沈阳的近50名亲戚、朋友和邻居共同参与制作,采用参与者家中废弃的旧毛衣、毛裤以及其他旧毛线,重新编制一幅宽6米,长16米充满“love”字样的挂毯。色彩斑斓的“love”挂毯前,端坐着一位母亲埋头编织。作品的气度和涵义彰显了北方文化的地域特性,以及艾敬对家乡故土的深情。
陈履生这样表达对引进这个展览的缘由,“艾敬虽然不是最出色的当代艺术家,却是最具特色的当代艺术家,是符合大众审美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艺术家。年届百岁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秉承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办馆理念,之所以选择艾敬的艺术作品进行展出,是因为她的艺术关注的是人类永恒共通的主题——‘爱’,让其作品除了视觉冲击力带给人的震撼与感动之外,还蕴含着无尽的韵味。”
展览主角艾敬对于自己“幸运”地进入国博办展也是激动不已,她说,“自己从事艺术创作有种谈恋爱的感觉,作为第一位进入重装开馆后的国博展示作品的当代艺术家,应该是自己的执著精神吸引了策展人以及国博的管理者。”
海浪
创作灵感来自葛饰北斋的浮世绘作品《海浪》。如果说这个浮世绘时期的“海浪”描绘和纪录了日本渔民的生活环境,那艾敬的这个“海浪”更多的是对心境的描绘。
生命之树
为了参加“改造历史”2000年~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展,艾敬创作了内心涌动已久的作品。她用几万双一次性筷子塑造了一棵3.5米高的大树,又以一只乌鸦落在枝头的形象,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她认为当代中国人以惊人的速度在前行,然而生态环境的损失是令人痛心和需要反思的。艾敬曾定居纽约,她会从国际的视野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让创作意图更加宽广。《生命之树》的形态和色彩,是黑与白的对比与反差,一定可以带来简洁和明确的极为当代的造型语言。在这方面,艾敬周围的朋友和参与作品创作的年轻艺术家们给了她很多的启示和帮助。
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
材料采用19世纪中国,印度尼西亚,以及欧洲古旧的门。艾敬利用这些门的质感和色彩所流露出的想象空间,用涂鸦绘画的形式或者现场的鲜花装置形式,来阐述自己要分享的体验。作品寓意在于,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选择就犹如推开一扇扇陌生的门,在门的背后你不知道有什么。然而,“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既是一种个人体验,也是一个真理。相信美好,对未知不要恐惧,每一扇门里一定有鲜花。而对于这些古董门的收集和再创作艾敬还会持续下去,只要那扇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她而言能够透露出故事,令她有一种想要打开那扇门的欲望。
My Home Town
艾敬舍不得扔掉工作室废弃的锅炉,因为出生在工业城市,艾敬对于金属和充满工业感的物件有一份说不出的亲切,这些东西能唤起她童年的记忆。那些在雪天奋力奔向温暖的家的人们,有她的父母,她的外公外婆,她的亲人和朋友。那些有关家乡的、有温度的感受都逐一涌现出来。这个锅炉承载着巨大的能量与想象力,它既是危险的又是安全和温暖的;既是天真烂漫的,又是毁灭和残忍的。艾敬尽可能地保留了它的原貌,由于铅皮自然氧化会带来不可控制的色彩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在这个锅炉里有4个影像播放系统,植入了有关艾敬的家乡和家人的生活片段,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北方的城市生活。
(编辑:伟伟)
· | 国博首次收藏当代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