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地球太危险,回火星!
今年是人类探测火星50周年。关于火星一系列的争论成为热点,作为人类想象力载体的电影,也一头扎进对火星的关注中。霍金曾抛出惊世预言:“地球千年之内将毁灭,人类未来的希望就是移居火星。”作为黑洞超级大专家的霍金曾围绕黑洞理论进行过三次赌局,全部以失败告终。此次以理论物理学为地球“算命”,自然也遭到很多质疑,但其开出的移居火星时间表,却极有可能实现。其实,人类走向火星的企图远远不止50年,在人类用科技手段探测火星之前,已经开始用小说、电影、戏剧等手段对火星进行无尽的猜想,这些猜想刺激着人类对火星的科技探索,也随着对火星探索的不断深入,不断更新和丰富,形成蔚为大观的“影视火星”。当下,由迪士尼影业打造的《异星战场》正在全球热映,这部影片改编自100年前出版的科幻作家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小说《火星公主》。影片以制作精良的特技效果,继续挖掘着人类对于火星以及火星生命的好奇心。畅游银海,我们不难发现,从默片时代的《火星之旅》到极其幽默的《圣诞老人征服火星》;从惊险刺激的《全面回忆》到逼真写实的《火星任务》;从触目惊心的《火星幽灵》到波澜壮阔的《异星战场》,火星一直是科幻电影中最耀眼的明星。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已经向火星发射了探测器——“萤火一号”,但中国的影视却还一直未对火星进行关注。
火星“火”了!
火星(Mars),太阳系八大行星(根据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民间联合会大会的决议,以4%通过:冥王星被视为太阳系的“矮行星”,不再被视为大行星,从此,冥王星被“驱逐”出九大行星之列)之一,是太阳系中由内向外的第四颗行星,地球的邻居。早在远古时代的中国古籍(特别是《搜神记》)中,就有用肉眼观察到火星的记载。火星在古代星象学中也是人们一直最为关注的星体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火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几乎相等,公转周期约是地球的2倍,昼夜交替、季节更迭与地球的情况十分类同。令我们人类关心和欢呼雀跃的是:经过天文学家的常年探测,证明了火星表面有大气和液态水体的存在,而且它们可以维持部分地球生物的生存。
在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的18、19世纪,科学家们通过肉眼或极为简陋的望远镜观测火星,得出了火星上存在海洋、陆地、运河甚至存在火星人的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一时间激发了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望,人类寻求到另一个“地球”的梦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19世纪末爆发的“火星文明”,再一次让一直处于人类幻想和争议中的“火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十几年前,周星驰在影片《少林足球》中随口说的那句“地球是很危险的!你还是赶快返回火星吧!”成为风靡至今的网络流行语。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的一代为彰显个性,大量使用的“火星文”,更是成为当下“90后”效仿和谈论的东西。对于文学艺术来说,与“火星”有关的素材在小说读本、影视、舞台上成为了人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火星承载了人类太多太多的浪漫想象力。何时才能上火星?我们要成为“火星人”,我们要移居火星……虽然我们还寻求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却相信一个事实:火星,又“火”了。
火星是人类的
“另一个家园”
随着人类对火星的不断探测和了解,有关火星存在生命、有人、有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等一系列结论广为流传。近年来,地球资源的枯竭也促使人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德国有媒体报道,“行星专家认为,1000年后,人类有可能通过温室效应将火星变成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其实,影视早已经开始打移居火星的主意了。
探测火星之前:
“世外”的冒险之旅
在关于火星的电影中,人们早已将火星看成人类的另一个“家园”。科技还不够发达的时候描绘的火星很像以往的航海、原始丛林冒险情景的复制:多年前,某国籍的船员(或者士兵)流落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那里见识了不同于其他大陆的风土人情和奇特的生物等。
1918年的影片《火星之旅》,霍格·梅德森以其大手笔的制作规模,传奇的艺术之旅,为科幻影片在默片时代立下丰碑。讲述了一群自愿旅行的人在太空探险家的带领下,乘坐耗时两年完成的太空船,为了一圆火星梦,毅然踏上太空探险之旅;经过六个月的盲目航行,“世外桃源”火星近在咫尺。影片还向我们描绘了火星人的古希腊造型、素食主义、爱与和平的主张,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博爱理念,人类寻求另一乐园的新奇。这也开启了“火星”作为艺术题材的先河。
而1924年的前苏联影片《火星女王艾莉塔》,导演更是结合了时代背景和富有戏剧色彩的想象,将一个做白日梦的电台工程师在接收到一个神秘的电台信号后,幻想自己乘坐太空飞船去火星上的一个极权主义帝国旅行,并要在那里领导无产阶级奴隶进行一场革命的故事塑造得惟妙惟肖。当然了,影片的故事情节有时代局限性,但它却开启了前苏联科幻电影的不朽主题:以太空题材电影作为宣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这部影片也因此被载入世界电影史册。
探测火星之后:
人类的未来家园
上世纪60年代,由美苏冷战引发的航天潮,开启了人类探测火星的篇章。前苏联首先出击,于1962年11月向太空发射了“火星1号”探测器,虽然它后来下落不明,但这次发射却被视为火星探测的开端。1965年,美国的“水手4号”探测器成功飞掠火星,发回了第一张火星照片。照片中的火星表面一片荒芜,完全打破了人类对火星的美好憧憬。
不过现在看来,真实的火星并没有让人类受到打击,而是另一场“火星热”的开始。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对火星认识的深入,都给影视创作者发掘更多火星题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导演们开始将更深层次的地球人与火星人的情感融入到影视作品中。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影片当属由拜伦·哈斯金执导的《鲁滨逊太空历险》,这部影片将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搬到了火星上,试图在一个写实版的火星环境中演绎野外生存的故事。虽然影片中有些违背当时科学事实的场景,但是在思想上却是给人类一种积极向上,为寻求到更加适宜人类生存空间的渴望。
新千年之际的《火星任务》将这一题材影片推至一个新的高度。影片讲述了原来火星上就有高等智慧生物,曾发展了极为高级的文明,“火星人”早已借助大规模的恒星际航行,迁徙到了一个遥远的星系。在离开太阳系之前,他们向地球播种了生命。这就是《火星任务》赋予我们人类的给予思想,让我们从丰富的想象中汲取“奉献”资源。
近些年来,在讲述火星文明的科幻影片中,揭露“火星上有人”、“火星是人类的‘另一个家园’”、“‘服务’火星”的影片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火星探测计划的延伸,这类作品也渐渐成熟丰满。比如,2000年,由导演Antony Hoffman(安东尼·霍夫曼)倾力打造的带有浪漫情趣的冒险影片《红色星球》。影片以极富想象力的手段设计出人类向火星发射一些能融化极冰、生产藻类植物的系统,希望能在火星上建立植被的情景。当队员们携带的氧气耗尽,穷途末路之时欲摘掉面罩,却发现——火星上早已充满了氧气。这是一部超真实的宇航历险电影,令人激动的是其中“改造火星”的理想。导演在影片中寄予了许多哲学层面的思考。比如,人类过度利用地球资源,却又肆意污染环境,当我们自食恶果、面临灭亡时,是否应该让另一颗星球也沦落到与地球相同的命运?另外,上帝用了7天的时间创造世界,这个世界是否也包含火星?所有这些都让人深思。
这一题材中,更有神奇的想象空间。随着“2012年世界末日”学说盛行,2011年由西蒙·威尔斯拍摄的影片《火星救母记》。故事发生在火星上,火星人采用试管婴儿的方式培育下一代,而抚养小孩的任务全部交给保姆机器人。为了给机器人编程,他们需要劫持地球上的母亲,提取她们的记忆。主角小孩跟着来到了火星,经历一番冒险,不仅救回妈妈,还帮助火星人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大众看完之后,无不被作者的想象力所折服。
火星威胁人类
来自外太空的威胁一直是人类灾难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火星也免不了被人类“妖魔化”。谁能保证火星探测器带回来的标本中不含微生物?或许外太空微生物将会击垮地球的“免疫系统”,对人类造成致命伤害。在电影还不发达的20世纪初,就已经有“大战火星人”、“火星人进攻地球”等影片出现。电影巨人奥逊·威尔斯扬名立万的天才之作《世界大战·火星人进攻地球》在广播剧中以新闻报道的方式,使用戏剧纪录片手法,向听众“现场”播报火星人正在入侵地球,大肆屠杀人类。美国无数听众信以为真,许多人哭天抢地,纷纷出逃,产生全国性严重恐慌。从这里也可窥见当时人们对火星的恐惧心理。
在探测火星之前,人类对火星的印象一直是不错的,对火星充满着无尽的遐想和期待。然而,上世纪由Ib Melchior执导的影片《愤怒的红色星球》却打破了先前人类对火星美好印象的“宁静”。这部影片的故事从一段段的倒叙闪回中展开,讲述了一对男女在火星上的所见所闻,并带回了火星人对地球的憎恨留言,但是当他们返回地球之后,却都已经记不起当时的情景了。
另一部代表影片是《火星人入侵地球》,影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话为线索,讲述了外星人绑架镇民,把地球人变得冷漠且充满敌意。虽然影片带有部分恐怖色彩,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追捧。
二战后,美国的科幻影视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虽然人类文明与火星文明在科幻读本中的互动更加全面,但是有关火星人与地球人的争执描写却很少。
这种题材影片直到上世纪末才得以展现。广大观众印象深刻的有两部影片:保罗·范霍文执导的《全面回忆》和蒂姆·伯顿执导的《火星人玩转地球》。前者讲述了人类到达火星后发现自己竟是火星统治者派出的间谍后,为争取到适宜生存的环境与火星人进行一番激烈战斗的故事。后者则演绎了一个富有科幻气息和反讽意味的荒诞故事。地球人的天真与火星人的蛮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世纪交替之际,约翰·卡朋特倾情执导的《火星幽灵》再一次打开了观众对恐怖影片的科幻视角。影片虽然对火星本身无多少着墨,仅是营造出了一个荒凉废弃、步步惊心的鬼镇,但却是将“邪物入侵”的恐怖故事第一次搬上了火星。在火星幻想和恐怖双重的映衬下,影片大获成功。
另一部让观众再次领略星际战争的便是最近的影片《异星战场》。在雄伟壮阔的火星上,“土著居民”与现代智人类之间不仅仅展开了激昂的异星之战,而且还邂逅了一位火星公主。绚丽和神秘的色彩将观众带进了另类的科幻气氛中。
科学家们先前就认为,地球终有毁灭的一天。人类的探测火星计划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火星幻想走上正轨。对火星的探测曾是前苏联、美国、欧洲与日本的重要空间探索项目,如今,各航天大国“争先恐后”,纷纷制定出了新一轮火星探测计划。印度政府向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提供达443.2亿卢比的火星探测项目拨款,计划在2013年11月提前向火星发射环绕飞行器。而中国的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已按原计划于2009年10月升空飞往火星。据权威部门报道:我国有望2013年独立探测火星。
究竟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能否离开地球,移居火星?在探测火星的征程上,人类还将创造出多少奇迹?火星本身又会给我们地球人多少丰厚的“回报”?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影视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想象力会赋予火星什么样的传奇与神秘?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火星题材影视剧的魅力和惊奇,会随着人类对它的进一步了解而变得更加“火爆”。
美国新一代火星探测器“好奇”号火星车,已于2011年11月发射升空飞向火星。它将于今年8月登陆火星。这一探测器重达1吨,是有史以来人类送往另一颗行星最庞大、最复杂的设备。如果这一探测器能够展开一场成功的“好奇”之旅,将会为人类文艺提供更“好奇”的火星想象。
1918
《火星之旅》
开启了火星作为艺术题材的先河。
1924
《火星女王艾莉塔》
开启了前苏联科幻电影的不朽主题:以太空题材电影作为宣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
1964
《圣诞老人征服火星人》
一部比较成功的有关火星题材的儿童片。
1997
《火箭客》
一部难得的以火星计划为题材的喜剧片。
2001
《火星幽灵》
将“邪物入侵”的恐怖故事第一次搬上火星。
2012
《异星战场》
世界著名动画电影公司皮克斯参与制作的第一部真人影片。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