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封面女郎,浮华时代的美学

时间:2012年04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胡新亮
W020120401523983307425.jpg

当茅盾在小说《子夜》中以乐观的姿态赞叹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时,他曾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故事视为“一个中国罗曼史”。罗曼史,在不同的文化政治话语交织下,在上海这...

  当茅盾在小说《子夜》中以乐观的姿态赞叹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时,他曾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故事视为“一个中国罗曼史”。罗曼史,在不同的文化政治话语交织下,在上海这个浮华的都市中被不断建构着、叙述着,又转而呈现为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美学形式。

  从漫画女郎到照片女郎,摄影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引发了摩登女郎形象的现代嬗变,在日益繁盛的中国现代都市中,使女性摆脱“女性之谜”式的神秘色彩,开启了一个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拟象世界,从而成为新都市审美中的风向标。

  1926年创刊的《良友》画报,本是一份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的轻质读物,其中有着时事新闻、知识俗讲、生活指导、文艺杂缀以及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九开本,道林纸铜版印刷。但是作为一本新式画报,它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刊印在封面上的女性照片。

  那些后来被称为“封面女郎”的民国女性形象,以一种新女性的姿态进入日新月异的都市空间,她们的举止、妆扮、服饰,乃至于一个眼神或者表情,都成为当时上海滩流行的时尚美学元素。时至今日,透过那些摇曳多姿的封面女郎,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一个浮华时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女性之魅

  她们的花样年华

第一百三十九期《良友》画报封面和第一百四十期《良友》画报封面

  她翩翩飞来,手捧一束鲜花,倾侧身子,笑靥迎人地看向一边,这位持花少女便是胡蝶。这是一帧名为《胡蝶恋花图》的黑白影像,有着鸳鸯蝴蝶派的作风,刊在《良友》画报第一期封面。1926年的胡蝶,还在由著名戏剧家洪深等主持的上海中华电影学校中就读,她是这所学校有名的校花。1925年,胡蝶出演了影片《战功》《秋扇怨》,开始了她的银幕生涯。而《良友》画报创办人伍联德邀请同是广东人的胡蝶拍摄画报封面,实在是双赢的事情,这不仅有利于《良友》画报凭借明星的知名度打开市场,而且也便于提高明星本人的社会认知度。

  据说,正因为登上了《良友》画报封面,胡蝶的银幕生涯一帆风顺,最后成就了她“电影皇后”的桂冠。1933年,胡蝶获得“电影皇后”的称号。次年,胡蝶蝉联“中国电影皇后竞选”的冠军。这一年,胡蝶再次登上了《良友》画报的封面(第86期),她已经从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成长为风度翩翩的有着十足明星范儿的公众人物。这张与唐人古画同名的《春郊试马图》由欧阳璞拍摄,欧阳璞是《良友》画报编辑和摄影记者,曾参加1932年名动一时的“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采风活动。画面中的胡蝶身着米黄色短袖衬衫和白色裤子,一手牵着马匹,一手拿着高尔夫球杆。马术与高尔夫,一向被认为是绅士阶级的生活,而青春、自信的女性形象的介入,不仅意味着都市新女性对社会生活更为广泛的参与,而且女性自身生活的丰富程度也因此大大增强。

  1937年7月,及时报道了“卢沟桥事变”的《良友》画报第130期封面出现了一位名叫“郑女士”的封面女郎,她身着印花的旗袍,扮着清新而不妖冶的美妆,有着民国女性特有的优雅态度,尤其是她那招牌式的迷人的微笑更凝定为永恒的瞬间,折射出那个动荡时代中一股昂扬青春的朝气。这位“郑女士”便是抗敌献身的女英雄郑苹如,她后来成为张爱玲小说《色戒》中女主人公的原型。

  时任《良友》画报主编马国亮回忆说:“我们刊登这封面时并不知情,只在全面抗战军兴后才略有所闻。已故中国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和郑苹如的父亲是素识,曾亲口谈过此事。在以后的年月中,《良友》也没机会赞美这位壮烈殉难的中华女儿。”《良友》画报打算刊登这幅照片时,郑苹如要求要隐去真名,以至于当时的编者和读者们并不知道这位“郑女士”是何许人。1940年,这位有着中日血统的国民党情报人员因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邨未遂被害,她那永恒的微笑也定格在《良友》画报的封面上。

  抗战军兴,《良友》画报也一改软质的都市情调,投入到倡导全民抗战的舆论洪流之中,它适时地调整自己的风格,在尽力延续女性形象作为封面的传统的前提下,一改往日封面女郎的优雅闲适情调,进行“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政治动员式的风格嬗变。

  “卢沟桥事变”尤其是上海“八·一三事变”后,《良友》画报一连数期以国共抗战人物作为封面,画报的新闻感大幅提升。除国民党方面的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外,还刊登了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朱德照片一帧,此外还有国民党摩托化机动部队普通士兵照片一帧。这一基调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因应时势的权宜之计。但从第139期复刊号开始,《良友》画报又找到了在时局附加的政治要求与个体审美品位之间的平衡点,那是一张身着戎装的封面女郎,名为《新时代之中国女性》。她的背后是风云突变的祖国大地,她目光如炬,神态坚定,双手端着刺刀做刺杀状,这显然是在表达全民奋起抗战杀敌的主题。虽然这一张封面不免给人以“摆拍”的感觉,但是《良友》画报还是找到了以自己的美学来呈现时局议题的方式。

  然而,女性直奔前线厮杀抗敌毕竟不怎么符合实际,即使这是所谓的新时代对女性的虚拟要求,因此,紧接着的第140期《良友》画报采用了一张仪态端庄的女护士作为封面。这张由上海著名的沪江照相馆拍摄的李静宜护士照凸显了时代的审美要求:不尚繁饰,追求健康和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也呼应了大时代对个人从自我走向国家的召唤。

  20世纪30年代,海派旗袍形成并在上海大为流行,这种经过了海派文化再设计的满族服饰迅速成为上海滩时髦女性穿着的首选,由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海派风情。《良友》画报第99期封面女郎阮玲玉,以娴雅的身姿轻靠在墙面上,她身穿交叉斜纹的绿色旗袍,头歪向一边,略带羞涩地淡淡地笑着,成为摹写她内心世界的经典照片。1934年的阮玲玉已经是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这已经是阮玲玉第二次登上《良友》画报封面,第一次是在六年前的1928年《良友》画报第30期,那时略显青涩的阮玲玉身着黄绿色荷叶边宽袖旗袍,她带给读者的是回眸时的淡淡一笑。


(编辑: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