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院编剧 冯静
在我近几年的创作经历中,很多作品都涉及到民族题材的创作,和云南省话剧院合作《白鹭归来》和《农民院士》两部作品后,我更深入地思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历史背景、民族融合历程和共同面对未来等问题,深刻意识到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对于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2018年我跟云南省话剧院合作创作《白鹭归来》时才知道,我所要写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有汉、白、藏、傣、彝、纳西、傈僳七个民族共生的小山村。这部作品切入点着力于居住在洱海源头的一个靠经营农家乐过上好日子的多民族小村落,为了下游一千多万人的生存环境,忍痛拆除了自身赖以生存的农家乐,重新寻找和开发既有利于环境又可持续发展的湿地资源,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故事。虽然故事发生的地方是一个大山掩映的小村庄,呈现的是一年之间的时空变换,而实际上剧中人的心理和情感时空跨度却是从1959年国家在汉白共居的白鹭村安置少数民族,到改革开放通过开农家乐富裕起来,再到剧中乡亲们意识到他们的富裕导致了环境污染,而污染的结果波及一千多万人的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幸福时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人们在改变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完成对自身的心灵环境的发现和自我重建。作品试图将一个村落的命运与一个流域的千百万人的命运构筑于一体,以一个村庄折射中国人乃至于人类精神世界与生存环境的改变与重建。村庄的历史也是我国的历史和民族发展的历史。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山村、拆除农家乐的寻常事件中涵盖了许多内容。民族的历史、人物的命运、现实与理想、保护和发展等等都是我们与台下观众共同面对和共同思考的,也是我们能够产生共情之所在。这种多民族共生的民族融合的生存状态是云南独具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它恰恰从地域文化的特色上彰显出了我们民族精神极大的包容性、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