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办一张关于艺术的报纸,是一件神圣而有意义的事情

时间:2020年10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张瀚允
0

  办一张关于艺术的报纸,

  是一件神圣而有意义的事情

  ——记“庆祝《中国艺术报》创刊25周年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

  “25年来,中国文联的很多工作都因《中国艺术报》的报道而更具意义。每次我看到各个文艺家协会在《中国艺术报》上刊登的通版报道都非常激动,因为这是我们自家的报纸,充分反映了各个文艺家协会的工作成果与辉煌业绩。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就在倡导书法高端创作以外的书法社会层面上的美育, 《中国艺术报》对这个话题的率先采访,取得了书法业界的共识,走在了文艺界的前面。《中国艺术报》在服务艺术家以外,还能够引领当代艺术思潮与风尚,与我国当代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密切配合。我们相信,今后的《中国艺术报》还将更加兴旺发达。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在“庆祝《中国艺术报》创刊25周年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开幕式上如是说。

  在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共创美好生活之际, 10月26日至10月30日,由《中国艺术报》社主办,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支持,中国民协艺品交流委员会、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协办的“庆祝《中国艺术报》创刊25周年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举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胡孝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耀鹏,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张雁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中国艺术报》社原社长张虎、张飙, 《中国艺术报》社原总编辑李树声,中国文联机关各部门、各文艺家协会、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和参展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李宝林、刘洪彪、杨明义、郭石夫、何水法、顾绍培、李菊生、吕尧臣等共聚一堂, 130余件书画作品、 200余件紫砂陶瓷作品同堂对话,共同庆贺《中国艺术报》创刊25周年。

  旧雨新知,营造别样艺术世界

  此次展览共邀请160余位书画家和紫砂陶瓷艺术家参展,既有旧雨又有新知,既有艺坛耆宿,又有名家新秀,更以书画与紫砂陶瓷的对话,营造出一个别样的艺术世界,表达了艺术家们对《中国艺术报》的良好祝愿,更抒发了当代中国人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心声。

  《越丰富越生动越加精彩更真实更快捷更接地气》 《滋润全民艺术素养助推文艺繁荣发展》 《无法之法乃艺术大法》 《艺道乾坤承百代文章风雅著千秋》 《人民艺术之声》 《大中华玮艺新盛世雄文》 《传递艺术之声谱写美丽华章》 《翰墨诗篇正能量,丹青妙笔谱华章》 ……冯远、陈振濂、沈鹏、张海、苏士澍、段成桂、吕章申、韩美林、钟明善、言恭达、何应辉、萧风、吴为山、刘洪彪、毛国典、包俊宜、李翔、罗杨、袁熙坤、郑晓华、张继等名家和张虎、张飙两位报社老社长纷纷挥毫,表达对《中国艺术报》创刊25周年的祝福和未来发展的期待;徐里、何家英、王书平、马锋辉、李宝林、姜宝林、何水法、郭石夫、赵振川、苗再新、于志学、王为政、赵梅生、赵建成、马书林、王迎春、贾平西、马海方等的画作,或描绘马三立、齐白石等艺坛名家肖像,或描绘江南水乡、黄河雄姿、烂漫花田、载月牧归、甘南之春、消夏游乐、金秋硕果等诸多场景与物事的绘画作品,展现出当代画家笔下的大千世界的纷繁绚丽;《天际》 《石瘦花娇》 《四方君玉》 《五代诗韵留香壶》 《绽放》 《颂韵组壶》 《汉宫秋月》 《大开拓》 ……吕尧臣、李菊生、顾绍培、鲍志强、曹亚麟、季益顺、储集泉、吕俊杰等工艺美术大师的紫砂陶瓷作品,制作水平高超,“精、气、神”俱佳,既有“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几何美,又有花鸟虫兽造型的神态美,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给公众带来了无尽的生活情趣和艺术美感,从中可以感受到古朴东方美的雅趣与禅意。书法绘画紫砂陶瓷相映生辉,展现出25年来《中国艺术报》报道的一大批书画和工艺美术名家的艺术风采,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艺术报》助推一大批书画界及工艺美术界新秀的成长,为当代视觉艺术的繁荣贡献了一己之力。

  门类跨界,从跨界的分享达到融合的“期待”

  展览集中呈现了艺术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的当代紫砂陶瓷作品,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经久不衰,更能让公众通过紫砂作品,感受其高贵不俗的雅韵和茶禅一味的文化。

  漫步展厅,书画和陶瓷如孪生艺术,共同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正因如此,展览综合了书法、绘画、紫砂、瓷艺四种艺术形式,更为书画名家和陶瓷大师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中国艺术报》是文艺领域的专业大报,这次展览借着《中国艺术报》创刊25周年的东风,又给了我们紫砂与现代文人、书画家一次亲密接触与深入交流、合作的机会。我很多次因为紫砂来到北京,期间深深感受到北京各界人士尤其是文人、书画界对紫砂的喜爱和对紫砂行业的关心。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教授李菊生认为,陶瓷与书法、中国画,和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一样,是我们民族的形象,是华夏文明亘古不变的生命之舟,是一条在我们的身体里不断流淌着的精神长河。“我深信,紫砂与文人之间的结合能够产生相互映衬的精彩。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不仅可以升华宜兴与北京两地紫砂文人之间的友谊,也能在展示底蕴深厚的紫砂制作工艺的同时,展现现代文人的高尚情怀,再现文人紫砂的艺术高峰,携手共同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高质量发展。 ”顾绍培说。

  “今天紫砂陶瓷艺术家与书画家们一同在这里探讨、学习、交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的跨行业的交流,具有开创性意义。 《中国艺术报》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高理念、高水平的平台,我们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希望日后将更多艺术精品奉献人民。 ”何水法的想法代表了很多参与此次展览的艺术家的心声。就如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民协艺品交流委员会主任徐飞所说,本次展览的策划与呈现,重点要突出三个关键词:“分享”“跨界”与“期待” ——站在《中国艺术报》创刊25周年的节点上,分享160余位艺术家艺术人生与创作精华,搭建中国书画与陶瓷艺术的跨界平台,更期待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交流与融合。

  神圣而有意义:一种作为《中国艺术报》人的骄傲和自豪

  其实展览开篇最为“点题” ——前言部分展示了1995年6月26日的《中国艺术报》试刊号、 1995年7月19日的《中国艺术报》创刊号和曹禺先生所写的发刊词《走向新世纪》 。这些旧报,更是珍贵的“文物” ,启发了《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一次次重读发刊词:“ 《中国艺术报》的生日与中国文联的生日一样,都是7月19日。成立于1949年7月19日的中国文联,在46年后的1995年7月19日,终于有了自己的报纸——《中国艺术报》 。这个时隔46年终于有了自己的报纸的感慨其实不是我发出的,它是我们中国文联的老主席曹禺先生撰写的《中国艺术报》发刊词中第一段里的感叹。虽然时隔25年,但我依然能亲切感受到曹禺先生溢于笔端的欣慰、欣喜之情。每次重读发刊词,读到这里我总是会心一笑。会心之处,除了有一种作为《中国艺术报》人的骄傲和自豪之外,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曹禺先生还在发刊词中说:‘办一张关于艺术的报纸,应当说是一件神圣而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深知,当曹禺先生写下‘神圣而有意义’这几个字时,他在其中寄寓了深刻而悠远的期待。 ”

  在当下媒体变革的时代,立足文艺界、面向全社会的《中国艺术报》已经走过25载征程。“艺术报创刊25周年,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已成新时代文艺发展之关键主阵地,愿以高峰意识统领,再铸辉煌。 ”陈振濂在为报纸题贺的作品中这样寄寓了当代文艺家对转型为全媒体的《中国艺术报》的新期待。康伟表示,在《中国艺术报》新的征程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神圣而有意义”的价值观,更好地为文联服务,更好地为文艺事业服务,更好地为艺术家服务,更好地为报纸读者和新媒体用户服务,为党的新闻事业和文艺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浏览更多文图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