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种”下文化

时间:2013年12月05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王 珏

中国文联文艺支教、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等相继开展

志愿服务,“种”下文化

  12月5日,是第二十八个国际志愿者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敬老爱老志愿服务,到处都有志愿者亮丽的身影,播洒着志愿者的激情和热忱。而西部文化建设志愿服务、中国文联文艺支教、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等文化志愿活动的展开,更拓展着志愿精神的内涵。

  姜昆等当上志愿者,培训基层文艺工作者

  “当激情的绚烂褪去,责任便是本色,独钟责任,留下的是一面恪尽职守的旗帜;当摘去高尚的华饰,奉献便是现实,坚守奉献,留下的是拼搏追求的长长身影。”2013年,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10周年之际,这首《致志愿者》道出了志愿者们的心声。

  2004年,由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应届毕业生,志愿到西部支教、支医、支农等。

  借鉴西部计划的成功经验,针对文艺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实,2012年5月,中国文联启动文艺志愿服务,成立了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和11个全国文艺家协会分团。从那时起,姜昆、徐沛东、王晓燕、霍勇、邹立颖等文艺家有了另一个光荣的称号——志愿者,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送欢乐、下基层”,面向基层文艺工作者开展艺术培训。

  “我们走在文化志愿的路上。”2013年,文化部和中央文明办共同组织开展了“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系列活动。文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贯穿全年的志愿活动由“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馆)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等两项示范性活动和多个主题系列活动组成。

  “志愿服务快速发展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开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部党组成员王铁说。

  “忙起来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但过程很快乐”

  12月4日,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福建厦门举行。参与今年“春雨工程”的志愿者们交流了体会和经验。在今年的内蒙古行活动中,服务小分队分5批先后带着设备奔赴牧区,建立“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试点。“忙起来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志愿者达力巴日说,“虽然付出是辛苦的,但过程很快乐。”

  近年来,以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为依托的覆盖全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文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0月底,2013年“春雨工程”面向西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的109个县级支中心、72个基层服务点,开展辅导、服务近7000人次。

  志愿服务更注重特色和针对性,这也是文化志愿呈现的新特点。今年年初,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学校艺术教师十分匮乏的现状,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中国美协、中国舞协联合启动了文艺支教试点项目,选派文艺工作者和艺术院校师生到甘肃、贵州、河北省3个贫困县乡镇一级8所中小学开展每期1个学期的文艺支教志愿服务。

  注重招募社会志愿者,也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一个特色。在北京、天津、厦门等地,通过搭建数字化志愿服务供需平台,实现了供需直接对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中。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文化志愿服务从无到有,经历了由动员文化系统人员参与为主逐步向社会化发展的过程。把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方式引入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拓展了基层获取优质文化资源的渠道,还实现了供需见面、资源整合和多方共赢。

  “送文化”更要“种文化”,让文化志愿服务成为社会风尚

  西南科技大学大四学生李胤南参加了首期中国文联文艺支教。最近,他又报名参加了第二期,回到了曾支教的甘肃陇南凉水镇凉水中心小学。“感觉和孩子们有感情了,就又回来了。”李胤南说,这里有很多留守儿童,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全镇只有两条进出的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去过。他希望通过画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感受到美和爱。

  目前的文化志愿服务多以“送文化”为主,如何把“送文化”变成“种文化”,成为文化志愿服务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专家指出,这就需要更为人性化的制度设计、更为细致的服务和保障。

  此外,一支专业的文化志愿人才队伍建设,也很有必要。文化志愿不同于一般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文化和艺术等素质有一定要求,这就需要大量有专业背景的人加入文化志愿队伍,一些文化名家的加入更是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今年5月,中国文联推动成立了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姜昆、唐国强、濮存昕、徐沛东、解海龙、殷秀梅等一批文艺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加入协会。但相关人士也指出,如何让名人真正走进基层,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尽管目前文化志愿服务正在全国各地展开,但与当地强烈的需求相比,这样的活动还远远不够。人们期待文化志愿服务形成长效机制,让志愿服务持续化、常态化。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