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30周年
梅花傲然笑春风
尚长荣(中国剧协主席、首位梅花大奖获得者)
三十而立,斗转星移。中国戏剧“梅花”绽放祖国大地已然三十载,往事历历在目,心境跌宕起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戏剧舞台遭遇严寒冰雪,元气大伤。1983年,中国剧协《戏剧报》(《中国戏剧》杂志前身)一声断喝,打破僵局,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寓意,创立戏剧梅花奖。在这个奖项的召唤下,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受到褒奖与肯定。人以戏传,戏以人传,一批与时代、与生活、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剧目横空出世,戏剧事业的繁荣景象已翻篇。
随着梅花奖的如约颁发,已经初步建构起了戏剧表演艺术评价体系。有论者总结道,这主要表现在弘扬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坚持中国戏曲的创作原则,把握中国戏曲的本质特点,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看重人品艺德也看重文化修养,重视技艺展示更重视人物塑造。信然!
然而,一个奖项的授予,固然是加冕般的首肯,但更是责任的召唤。2005年6月,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团成立。“今天上奖台,明天下基层”,已是不成文的“行规”。于是,在春天,“梅花”可能开在祖国的边防哨所,为那里的官兵带来亲人般的关怀;在夏季,“梅花”可能开在煤矿采集现场,为那里的工人擦一把汗;在秋日,“梅花”可能开在田间地头,为正在忙碌的农民兄弟端上一杯水;在冬时,“梅花”可能开在医院的病房里,为正在跟病魔做斗争的同胞鼓劲加油……
戏剧“梅花”更是走向国际,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华,为中华文化的“走出去”鼓与呼。
梅花傲然笑春风。底气何在?信心何来?传统深厚的积淀,是存活的依凭。国家的好政策次第排开,是起跳的支点。百姓的拥戴与厚爱,是肥沃的土壤。戏剧人当“不用扬鞭自奋蹄”。
期待每个戏剧人的心中都怒放一朵“梅花”,采撷梅花坚强的品格和高洁的风范,锤炼自己的心性,面对时代大潮,面对现实处境,甘于寂寞,勇于突破,立足当下,触摸时代跃动的脉搏,尊重观众的文化选择,以硬实的作品,以超然的艺德,行走人间,问鼎高峰。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继往开来的中国戏剧人,勉乎哉,勉乎哉。
梅花香自苦寒来
王斑(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奖盘上七个质朴而飘逸的大字道出了所有戏剧人的心声!的确,每一朵“梅花”的绽放,都离不开演员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执著和坚守。没有那上百、上千场的演出,没有那夜以继日的琢磨,没有那代代承袭的文化传统,“梅花”又怎可绽放光彩?!从中戏毕业进北京人艺,我跑了整整十年的龙套,直至十年后才接到第一个有名有姓的角色。然而,正是这十年的历练使我丰富了舞台表演的经验、增强了塑造小人物的耐心,也提升了自我的审美情趣。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近些年商业浪潮对戏剧舞台冲击很大,和影视剧相比舞台剧不为大众所关注,戏剧演员也要平淡和清贫许多,演员们不可避免地面对诱惑和挑战。梅花精神是一种情操、一种气节、一种信仰,它应该为每一个戏剧人所坚守。虽然“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每当大幕拉开灯光亮起,一切凡俗都变得无足轻重。梅花精神要求我们坚守和执著,我们以一颗从容、淡定的素心,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演戏。
生命中的梅花
董红(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我是来自最基层的演员,“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我踏入梨园天地接触的第一句格言,人言梅香是经过春潮、夏日、秋雨、冬雪的锤炼而怒放的骄傲,而这份执著和骄傲也深深根植于我的艺术生命中。
恩师顾芗常常教诲,“戏是别人的故事,情却是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始终坚持为基层演出,为基层服务。我更愿意站在农村的舞台上,为农民朋友倾尽全力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我深知,站在领奖台上只是瞬间的荣耀,而我真正面对的是每年200多场的下乡演出。基层农民渴望的那种眼神,悄悄挤到后台喜爱地看着你对镜化妆的那种新奇,真心触动着我的心弦,每一次的下乡演出就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我都要以饱满的热情回报观众的喜爱并接受他们的检验。
梅花奖作为中国戏剧人一个崇高的艺术之阶,它吸引着有梦想的新秀去攀登、去奋发,也鼓舞着有成就的大家去回望、去自勉。无论“四功”怎样艰苦,“五法”怎样艰难,我依然钟情于我挚爱的舞台,钟情于我挚爱的锡剧,依然愿意担当一份对锡剧演绎和传承的责任。
(本文部分文章节选自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3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本文摄影高扬,资料照片由中国剧协理论研究室提供。)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