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30周年
散作乾坤万里春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梅花奖创办于1983年,迄今整整30年。子曰:“三十而立。”人生如此,事业亦然。30年是成熟的时节,是收获的时节,更是期待超越升华、臻达新的更高境界的时节。30年间,梅花奖在不断扩大影响,不断打造新亮点,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戏剧舞台出人出戏,推动了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
30年前,我国戏剧舞台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萧条沉寂,演员青黄不接,剧目单调乏味。为了让戏剧艺术重新焕发青春,在前辈戏剧家们的策划、催生下,中国剧协主办的《戏剧报》(《中国戏剧》杂志前身)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戏剧艺术大奖——梅花奖,它涵盖了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戏剧样式,得到全国戏剧界的热烈响应,迄今已评出26届。每一届赛事都成为全国戏剧界的一大盛事。
梅花奖在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口碑中被誉为当代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如此的肯定和美誉既是对30年梅花奖评选的最高褒赏,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目标。30年、26届,梅花奖共评出634名获奖演员。他们既有来自国家级大剧院的,又有基层县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的;既有京剧、昆曲、评剧、越剧、豫剧、秦腔等流传较广的大剧种,又有许多被称作“天下第一团”的稀有剧种。600多朵“梅花”都是各剧种代表性的领军人物,成就了当代戏剧舞台的繁花似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时期以来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几乎都是梅花奖获得者领衔主演的,梅花奖已经成为我国戏剧艺术一个标志性的奖项,一个响当当的名牌,享誉国内外。
(二)
戏剧是一门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艺术,梅花奖正是紧紧把握表演这一中心,激励中青年戏剧表演人才的健康成长,推动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动当代优秀剧目的创作。
以梅花奖得主中比例最高的戏曲演员为例。中华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与西方戏剧相比较,在艺术本质和表现方式上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到的魅力。然而,随着新时期以来西方舞台艺术和技术潮水般涌来之时,戏曲往往被边缘化了,或简单地被西方戏剧所改造,消解了戏曲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或过分追求制作包装、依赖编导,演员反而丧失了创造人物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造成表演艺术水平的整体下降。戏曲梅花奖演员的评选,就是要激励他们在广泛学习、包括学习西方戏剧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担当起传承中华戏曲根脉的重任,在彰显和创新戏曲艺术独有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魅力上大显身手。显然,发挥梅花奖评奖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培育戏曲演员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获奖演员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中的领军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说创办梅花奖直接推动了戏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那么,在推出了一批梅花奖人才和积累了一定的评奖经验后,设立二度梅和梅花大奖,以梅花奖得主创作的优秀剧目为再次获奖的重要依据,则更为直接地催生了优秀剧目的创作和当代戏剧艺术大师的成长。表演与剧目相辅相成,从梅花奖到二度梅、梅花大奖,激励着优秀演员不断打造属于自己的优秀剧目和代表剧目,这也就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我国的戏剧舞台。
(三)
新世纪以来,改革和完善评奖机制,创办梅花奖艺术团,拍摄梅花奖数字电影,梅花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评奖成果和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
梅花奖30年的辉煌,是戏剧艺术家和戏剧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要感谢前辈戏剧家创设了这一奖项,感谢历年来关心呵护梅花奖的戏剧家和戏剧工作者们,因为梅花奖,我国的戏剧事业、中国剧协的工作能够如此有声有色。
本次梅花奖创办30周年活动就是秉承喜庆、节俭、公益、惠民的原则,与广大观众特别是基层观众共同分享中华戏剧文化的盛宴,共同感受梅花奖创办3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是梅花的品格,也是梅花奖的品格、当代戏剧人的品格。梅花奖的30年是辉煌的30年,是戏剧人开拓奋进的30年,我们将继续努力。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