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30周年

时间:2013年09月1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三十年回眸

李默然(已去逝)(原中国剧协名誉主席)

  如今,梅花奖到了“而立之年”。回眸30年历程,梅花奖的评选工作已积累了不少值得重视和发人深省的经验。

  不徇私情,育人为本

  这个原则,保证了梅花奖的声誉并使得评奖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我曾有幸参加过一届评选工作。面对评委们的认真、负责精神,颇受教育。

  有一位申报者,虽经有关同志历次推介,但评委们投票结果,仍未通过。事后我了解到,评委们一致的意见:申报者各方面与获奖标准尚有距离,参赛单位亦未予以应有的重视与支持。这种不徇私情、育人为本的原则,贯彻于梅花奖评奖始终。毋庸讳言,会有些“小动作”干扰评选工作,但只要我们不受这些干扰,秉承评选宗旨不动摇,总会得出公平、公正的评价。

  没有歧视,质量为准

  中国是个具有多剧种的戏剧大国,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如京剧),而更多的是带有显著地域色彩的“小剧种”。小剧种的影响、观众群体皆与大剧种不可等同,但他们对戏剧事业的贡献却不可低估。有些地方剧种的历史比京剧还要长,特色亦十分明显。

  梅花奖评选工作,一开始就十分注意这一点,绝不以剧种大小论高低,更不对小剧种有任何歧视。时至今日愈来愈明显地成为梅花奖评选的一大特色。比如早期,既有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京剧界的裴艳玲、李维康、刘长瑜等,又有鲜为人知的山西蒲剧的任跟心、郭泽民等。任跟心的一出《挂画》的表演,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不但是涉及一个人是否获奖,而是涉及到整个戏剧舞台能否百花争妍、繁花似锦的大事。梅花奖评选工作,对此功不可没。

  德艺双馨,担当传承

  梅花奖得主,应该是表演艺术理论素养较高,创作实践皆有潜力,表演技术、技巧有扎实功力,并能创造出鲜活艺术形象的好演员。除此之外,获奖者的思想道德素养,至关重要。评选中,始终把“德艺双馨”放在重要位置予以考察、鉴定,是评委们高度责任感的体现。说到底,评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而不是平庸无为的“匠人”。

  每次颁奖后的评委、专家与得奖者的座谈会,令人永远记忆。座谈会上评委与专家谆谆叮嘱,要珍惜梅花奖的声誉,获奖既是一束鲜花一份荣誉,更是压在肩上的担子。得奖者亦有机会向长者、前辈倾吐自己的理想、追求。这种亲切的互动,拉近了评委与得奖者的友谊,增加和谐。

  百花吐艳,舞台芬芳

  梅花奖将继续评选。人们有理由期望愈办愈好,不断改进、完善,使其含金量愈来愈高,声誉愈来愈响,影响愈来愈大,从而让我们的戏剧舞台,永驻创新、青春之活力,百花园中,永远芬芳四溢。

  (本文为李默然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应中国剧协之邀,为纪念梅花奖创办30周年而作)


(编辑:子木)
共8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