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民办博物馆遭遇“二代之痒” 应该怎么办?

时间:2013年05月21日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

中国紫檀博物馆传统家具展厅

  《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对民办博物馆的专业指导和扶持”。国家文物局近年来推出一系列帮扶机制,除了规范准入标准外,还举办民办博物馆馆长培训班、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等专业上的指导。

  西方一些老牌的民办博物馆,最初也是由富商的个人资金或者政府支持,但“二代”、“三代”之后,现在已经慢慢走向了社会支持。如果学习西方,由基金会筹集资金、运作收益,似乎是自力更生的一种有效机制。观复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紫檀博物馆、松堂斋……许多民办博物馆也的确已经或准备成立基金会。

  不过,这条路也不是设想中的那么容易,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博物馆作为机构本身的功能。宋向光说:“民办博物馆一定要当成博物馆来建,不是私人展厅。博物馆只有承担了社会责任、公信力强,民众才会乐意把钱捐给基金会,这也与公民意识、社会回馈意识的提升有很大联系。”

  在刚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有关民办博物馆的消息喜忧参半。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二批国家二级、三级博物馆名单上,陕西大唐西市博物馆赫然在列,成为全国首家成为二级馆的民办博物馆。但在5月18日于济南揭晓的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终评结果,初评时首次有3家民办博物馆展览入围,终评却无一上榜。

  此外,人们还看到,“浙江德清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办博物馆”、“武汉首个民间汉绣博物馆开馆”、“淮北首家民办博物馆成立”……自1992年上海首开先河,到2011年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民办博物馆已有535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近15%。国家文物局2011年年底发布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民办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比例逐步达到20%”。很显然,各地创办民办博物馆的热情不断升温,但也不妨适时地停下来想想,当遭遇躲不过去的“二代之痒”时,民办博物馆应该怎么办?(蒋肖斌 周珊珊)


(编辑:子木)
共4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