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非遗传承人依然艰难 手工艺品努力找市场
过年非遗传承人依然艰难,宁夏银川
手工艺品努力找市场(新春走基层)
■ 停留在手工作坊的层面 ■ 一旦找到市场就能焕发生机
“今年的开年相当不错,我们开发的蛇年系列贺卡,已经卖出去3万多张了,仅这一项,销售额就有16万元。”正在老家过新年的李剑兴奋地说。
80后的李剑,和中国非遗项目回乡剪纸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回乡剪纸第四代传人,她从小便能拿起剪刀和妈妈一起设计剪纸,如今,李剑正和同是80后的丈夫郭海一起,努力将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做大做强。
2009年大学刚毕业,李剑就成立了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从一个家庭作坊成长为一个正规企业,2012年销售额达500万元。
春节来临,李剑的公司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祥蛇纳福、金童戏蛇等四款纸样的贺年卡,还针对高端需求,研发了蛇年生肖纳福的条幅,“我们做了十二生肖拜蛇年的大条幅,长1米5,宽50厘米,将剪纸与杭州丝绸完美结合,美观大方,而且方便携带,刚刚投向市场,已经卖出去几百幅了。”李剑说。
非遗并不是走向没落的艺术,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开发出百姓喜闻乐见的产品,实现公司化运作,一样能焕发出生机。这是李剑和郭海两人创业3年多来,最深刻的感触。“我们了解到一些做得好的非遗,如今都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定位,进行公司化运作。”李剑介绍。为了打开春节市场,开发贺兰砚的几家公司,纷纷推出了蛇年造型的砚台、印章;做埙的手工艺人,也在乐器身上刻上了蛇年的图案;开发刺绣的公司,纷纷推出蛇年的刺绣图……
不过,更多的非遗仍然面临着困境。就拿剪纸和刺绣来说,宁夏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剪纸和刺绣手艺,作品也是各有千秋,但是很多地方只是停留在手工作坊的层面,打不开市场,不少非遗传承人只能在春节做一些产品卖出去糊口,大部分时间,不得不想办法另谋生路。“像海原的刺绣,由于市场太小,产品的价值就开发不出来,绣一个鞋垫,收购价才15元,一个手工艺人却要做2天,一床被面,收购价才100—150元,一个手工艺人却要做10天半月。”李剑说,正是这种反差,使得很多人只能拿手艺当兴趣。
“即使能力有限,我仍然希望能够让传统的回乡手工艺品,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虽是80后,李剑却对宁夏各种非遗项目有着很深的情感。如今,除了妈妈的伏兆娥剪纸商标,她又注册了回绣商标,准备将这回乡特有的刺绣与苏杭的丝巾结合起来,做成畅销产品,蛇年,她给自己的公司定了1000万的目标,未来,她希望能够给更多的非遗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
(编辑:孙菁)
· | 舌尖上的年味——那些民间里的吃食 |
·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过年 |
· | 过年散记 |
· | 赌博取乐何以在农村成了“年俗”? |
· | [笔荟]东北过大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