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文学>作品展示

[笔荟]东北过大年

时间:2012年02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施立学
0

  年冰灯

  数九严寒,风大雪大,过年挂灯笼,纸糊的灯笼抗不住劲,东北人有智慧,造年冰灯,又透明透亮,又抗风抗雪,还不用花钱,太美了。

  年冰灯是用雪水和矾做成的。一场没膝深的大雪过后,选最洁净的场地,挖一笸箩白雪,化成水加入矾,倒入一种叫喂大罗(俄语)的小木桶中,加盖放置于寒夜。半夜起来将没冻透的矾水冰砣加温倒出,中空部分镶嵌木板,装上蜡烛,并用热扦子给这块冰砣上面烫两个眼,拴上绳,冰灯就成了。这种制做冰灯的习俗,源于渔猎,东北江河纵横,溪流湖泊众多,渔源十分丰富,最初制造冰灯是为了冬月捕鱼照明,后来才是冬猎与新正大月的宅门高悬。

  年冰灯制成后,要镂八仙、观音、三国五虎大将或水浒人物、金陵十二钗等形象于箔纸片,粘贴冰灯上。夜来燃竹放光,人物栩栩如生。也有将花鸟鱼虫彩纸图案印上冰灯,皆惟妙惟肖。年冰灯高挑于松枝灯笼杆上,十分晶莹壮观,从腊月直挂到元宵后,二月初二龙抬头,雪化冰消,始才撤灯。清人顾太清有一首《浪淘沙》,极赞冰灯:“宝塔十三层,楼观飞惊。清凉世界往飞琼。姑射仙人肌胜雪,玉佩瑽琤。巧制太轻盈,细缕坚冰。六鳌海上势崚嶒。看到雪消明月夜,万点寒星。”

  如今东北过年,大多数人家已挂上了大红绸子面的灯笼,再不担心风雪侵袭了。但是年冰灯并未失传,一到过年,仍有不少人细缕坚冰,造年冰灯,造得村镇山野透明透亮,迎接五谷丰登。

  小年送灶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盼过年,过了腊八就忙着过小年。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晚上有个重要的风俗活动,就是祭灶。

  这天早吃完饺子,赶紧到秫秸(高粱秆)垛,拽几根不粗不细标标溜直的秫秸,放在炕席底下(一般放在炕头)去焐上一大天,晚饭后,全家齐动手,扒秫秸裤、扒秫秸篾、扒秫秸瓤,做车、做马、做猪、做鸡、做狗、做羊,还要做一长杆枪,离离拉拉,为灶王一家做了一灶坑门脸子秫秸篾制品。这时,把灶台边墙上烟熏火燎一年的“一家之主”灶王牌摘下,放在秫秸篾车上,为了让灶王一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得贿赂灶王,搬来糖罐子,给灶王爷爷、灶王奶奶嘴巴抹糖,让他们到玉皇那里多多美言。然后打开房门,在灶前升一把火送灶王上天。全家跪拜灶前祷告:“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了天见玉皇,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见吉祥。”这时鞭炮齐鸣,大人孩子仰望天空,此时此刻在冥冥之中灶王一家驾马乘车,凭借万里长风,跨越迢迢银河,回到了天宫。

  大年三十,新的灶王又贴在灶门前。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又是灶王又是玉皇,有人说热热闹闹的祭灶是迷信活动。其实不然,那是对灶神的崇拜,肇源于先人的火崇拜和太阳崇拜。古籍中就有太阳神和火神炎黄二帝及祝融氏化身为灶神的传说。民以食为天,东北灶神崇拜意识源于人民渴望战胜冰雪严寒和对饮食文化的依赖。

  近三十年很少贴灶王牌了,当然也就没有了祭灶活动。作为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灶与送灶风俗在孩子们那里已经成了遥远的故事,上了岁数的人仍然觉得扒秫秸篾做车、做马送灶王的事仿佛就在昨天。

  拢火接神

  东北,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除夕之夜,长白山腹地一些人家,过年有拢火接神的风俗。熊熊篝火,照亮除夕夜空,再加上此伏彼起的鞭炮光亮和提着冰灯在村中乱串的儿童,小山村陷入了流光溢彩。

  不拢火接不来神。一进腊月门,忙年的人们,忙里偷闲,时不时在柴火垛里翻找,寻找干透了的容易点燃的树枝子,除夕傍晚趁天还亮着,在庭院东南角搭起一个下大上小成宝塔形的木柈塔,内装软柴,便于点燃。等待着天交子时拢火接神,那时家里也没有个钟表,更谈不上广播电视了,怎么知道天交子时呢?看三星,村里人管三星叫福禄寿,三星是打着滴溜由东向西运行的,偶一开房门看福禄寿三星像门框一样横在眼前,“三星在户”就是接神拢火的子时了。这时不知谁早先点燃鞭炮,继而家家户户搬出供桌放在庭院,开始拢火,一家家比火堆,比光亮,据说天上的福禄寿喜神看见谁家拢火最盛,就先幸临谁家。也有人说透明透亮的门户象征着一年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富贵之家,甚至要垒直径五尺,高达丈余的旺火,可燃烧几日几夜,以示旺气冲天;屋里屋外要点得通明通亮,象征新岁新年,大路通天,亮亮堂堂。春节明亮意识,传说是纪念一位除九头魔而身化斑竹一枝的青年,驱灾避邪。庭院拢火接神,屋里煮饺子,摆放团圆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新正大月开始了。

  如今接神拢火之俗,在我家乡还在延续着,仍然要在看完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也就是夜十一时到晨一时进行,那时正是天交子时。

  大年三十供大纸

  “三百六十五个夜晚,最甜最美的是除夕”,这是歌里唱的。其实三百六十五个白天最忙碌最欢快的是大年三十。天交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供大纸的时刻,那是打扮年的时刻,年是美丽的姑娘,给她穿上花衣;年是待嫁的新娘,扶她上轿。当是时也,不用谁指令,不用谁号召,也不知是谁点燃第一挂鞭,一时间村中爆竹如豆,家家户户开始上演丰富多彩的贴挂年俗。在热气腾腾的厨房,人们打好了糨糊,开始贴灶神、贴门神、贴对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斗大福字,粗壮有力的“黄金万两,日进斗金”,挂在中堂;“华夏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地不春风”贴在大门外;南北大炕,炕头墙上贴满年画,什么《鲤鱼卧莲》《九九消寒图》《沈万山打鱼》《盗仙草》《穆桂英挂帅》《文君当炉》,也有堂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琳琅满目。风门上是秦琼、敬德化身的门神;门外西山墙前门脸是天地牌,有对联曰:“天地之大也,鬼神其盛乎”,横批:“天地位焉”;西山墙上是祖宗牌,清晨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有对联必有横批,有横批必有红、黄、绿、粉、蓝五彩纸刻出的挂签。挂签四周镌有图案,中间为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字样,下边呈麦穗状,作为节日吉祥物,挂签源起传说种种。集中的说法是防姜太公姜子牙的夫人扫帚星马氏,姜太公让其“遇破而回”,所以才让人们故意将纸剪破,使马氏这个穷神不得贴近人家门户。挂签这种民间工艺品,体现了民众的祈福消灾意识,同时,挂签又是“挂钱”之谐音,有发福升财之意。供大纸的时刻还有挂灯笼的习俗,五彩纸糊就的灯笼挂在高高的灯笼杆上,除夕夜在红灯白雪映衬下,显得分外明亮。

  一个时辰的供大纸,就把小山村打扮得焕然一新,让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供大纸是崇尚纸张和纸制品的时刻,供大纸供的是年俗文化。大年三十有一忙一乐,忙的是供大纸,乐的是除夕。千里万里归来的游子,不仅仅为了团圆除夕,要是赶上供大纸,这个年过得就圆满了。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