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2012,中国电影全面迎来拐点 挑战中有机遇

时间:2013年01月10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2012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第十年。这一年,随着中美电影新政的签订,中国引进的进口分账大片增多,中国电影产业积累多年的种种矛盾也在外力作用下暴露出来,中国电影的投资、创作、发行、放映等领域都迎来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拐点。这些拐点,有的是挑战,有的是机遇,但对一个产业长远的生命来说,它们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市场,由粗放发展向分众细化转变

  对于2012年的中国电影来说,投资仅3000万元左右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无疑是一个大“彩蛋”。这部于全年最后一个月上映的影片,创造了国产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成为有史以来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国产影片,并一举将国产影片在全年票房总额中所占份额有力拉升至48.46%,在新增14部进口分账大片的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影片捍卫江山的这个成果实属不易。

  在《泰囧》前后上映的《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大上海》、《血滴子》等传统意义上的国产“大片”则纷纷遭遇票房“滑铁卢”,岁末这轮影市大战中,观众们几乎“一边倒”的选择让业内外为之惊叹。

  事实上,2012年12月的中国影市所呈现的景象,已经足以反映2012年全年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发展中浮现的一个重要现象——观众对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反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出现细分,电影市场迎来了由粗放发展向精耕细作转变的重要拐点。

  2012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第十年,据业内人士介绍,全年城市主流院线观影人次达到5亿左右,是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最高纪录。而随着年初中美双方签订的电影新政,中国每年引进的海外分账影片增加14部,进口影片的冲击也让观众的“口味”悄然发生了变化。

  综观全年影市,《泰囧》、《画皮2》、《十二生肖》既是2012年国产影片票房前三名,也是全年票房前十名影片中仅有的3部国产影片。与此同时,《Love》、《摩尔庄园》、《神秘世界历险记》、《寒战》、《逆战》等风格鲜明的类型片也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认可。类型片市场趋于稳定,标志着电影市场已经出现细分,而全新的票房产出格局则让许多电影从业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观众的需求。

  产业化改革10年来,13亿人口的潜在市场一直被视作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红利”,在国产影片市场份额连续9年超过50%以后,进口分账影片配额的增加在2012年改写了这一成果。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意识到,经过10年产业化改革,以往过度依赖扩大市场规模为主要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在2012年迎来拐点,创作、营销、发行、放映等环节针对观众需求进行的精耕细作已经越来越迫切,产业发展究竟以制片为重还是观众为重的问题已经到了应当被重新考虑的时候。“观众到底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从业者有效规避风险,进而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必修课。

  随着市场细分的信号开始释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另一个看似不那么切近的信息或许也非常重要。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说:“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3%左右,这提示我们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土壤可能正迎来新的蜕变,如何在这个时候静下心来研究观众结构的改变带来的市场需求的改变,进行有的放矢的创作和经营,这关系到我们能否把握住下一个发展的重要契机。”

  投资,由跟风求大向理性谨慎转变

  2012年初中美电影新政签订之时,整个电影行业曾产生过剧烈的震动。这种震动不仅仅体现在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国产影片市场份额的严重下滑,而且更加明显地体现在大多数从业者的心态上。以上半年的情况为例,国产影片市场份额一度下滑至不足35%,为近年来同期最低,由于上映的国产影片绝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这直接导致了整个行业一度信心衰退。

  但这一状态在《画皮2》、《泰囧》、《十二生肖》等影片在市场上的巨大成功后得到明显改观,电影行业的信心大增,从中美电影新政签订之初的徬徨不知所措,已经逐渐过渡到能够用较为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电影市场日益开放这一发展趋势。

  “市场开放这一天是迟早要到来的。对中国电影产业现在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市场开放造成的,这些问题是多年来的产业化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矛盾在外力作用下的集中暴露。改革都是要经历阵痛的,没有阵痛就无法完成蜕变。” 乐视影业CEO张昭说。

  随着行业心态的调整,业内资本、专业电影公司的投资策略、产品策略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黄群飞认为,过去几年,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并不是钱太少,而是钱太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许多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速度已经趋于平缓,电影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则在资本流向上形成了一个“洼地”,大量资本涌入其中,无形中制造了不少泡沫,这不仅体现在制片总量、投资成本的跟风求大上,也体现在影院终端的用地租金哄抬价格上。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长期处于发热状态都是不正常的。随着对外开放而来的市场波动和优胜劣汰,将在一定程度上挤掉这些泡沫。

  目前,尽管涌入电影产业的非理性业外资本仍然大规模存在,但行业内部资本、金融资本等良性资本的理性投资趋势已经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是随着“大片”与高票房之间的必然联系被打破,专业资本已经放弃了对“大片”项目的过度迷恋,转而更多地关注对观众需求有所呼应的影片项目;另一方面,影院终端建设的步伐也正在逐渐放缓,影院项目“跑马圈地”哄抬价格的时代正在过去,不少人开始将注意力从“圈地”向项目评估本身转移。

  布局,由两头大中间小向均衡协调转变

  2012年底,中国电影发行方与院线方的分账之争至今让人难忘。贺岁档前夕,中影、星美、华谊、光线、博纳五大发行公司向全国各大院线公司提出将影片最低票房分账比例从43%提高至45%,遭到万达、上海联和等30家全国主流院线公司的一致抗议。但随着《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两部贺岁档启幕大片的上映日期日益临近,五大发行公司组成的“同盟”很快瓦解。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事件暴露出中国电影产业目前存在的三个重要问题:第一,中国电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制片业和下游影院终端都非常庞大的格局,但本应成为产业驱动关键所在的中间发行环节却非常脆弱;第二,经过十年产业化改革,虽然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在市场逐步放开的形势下,国产片的生存压力却越来越大;第三,中国电影产业当前的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对票房收入的过度依赖导致行业上下游不得不绞尽脑汁在有限的“饭碗”里多分一点羹。

  “产业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矛盾是被遮蔽的,但随着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这些潜在的矛盾就逐渐暴露出来了。”《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说。

  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让不少电影从业者意识到,中国电影产业要在产业规模已经有效扩大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布局必须得到进一步调整。

  “2012年的中国电影虽然出现了《泰囧》、《画皮2》等一些票房收益特别好的影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几部影片的成功还远远不能说明一个产业的健康状况。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今天,大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怎样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上,这要求整个产业有一个非常合理的结构和布局。”张昭说。

  业内人士表示,在产业布局的调整上,除了过去多年一直强调的创作制片环节和影院终端建设仍需强化外,发行环节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迫切。经过10年产业化改革,当中国电影产业已经从初级阶段逐步升级,整个产业的渠道系统、市场系统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地突显出来。在好莱坞,世界闻名的六大电影公司都是以发行为主要业务职能的企业,但在国内,目前公众对电影企业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电影内容生产商层面。

  “对于任何一个电影企业来说,仅仅依靠投资驱动和项目驱动谋求发展的风险都是非常大的。电影产业要得到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建立一个可靠的盈利模式至关重要,这就要从产品驱动逐渐转向市场驱动,从投资驱动逐渐转向发行驱动,电影企业要从产品公司逐渐转向市场公司,这正是好莱坞的模式,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张昭说。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