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成就瞩目后期待中国电影下一个十年的辉煌

时间:2013年01月10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彭侃

  自中国电影2003年开启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到2012年10年间,中国电影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票房和银幕数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3.8%和22.3%。但市场的急速扩张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已发展到很高水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电影尚缺乏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2012年北美市场中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也不过30多万美元。而在本土市场,中国国产片连续九年保持一半以上市场份额的纪录未能在2012年延续。表面上看,国产片份额下降是由于去年开始实行的进口电影新政,新增的进口大片挤占了国产电影的市场。但归根结底,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国产片脆弱的市场竞争力。

  如果说上一个10年中国电影改革的核心命题是市场的解放,将电影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事业变成市场经济时代的产业,下一个10年改革的核心命题则应是品质的提升,使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不必惧怕好莱坞的冲击,并逐步建立起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升级。

  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当然要依靠创作者创意能力的提升,如何掌握并运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技术,围绕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压力释放需求,创作出接地气、受欢迎的作品,是需要中国电影人不断探寻的课题。但仅有创作者的努力并不足够,电影作为一种产业环境中的艺术作品,需要一套完善的产业机制支撑,才能使创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简要说来,这套机制应是宽容的,有灵活的融资渠道,有合理的回报方式,能鼓励创作者进行多元、创新的尝试。这套机制也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国产片85%以上收入来自票房、80%以上处于亏损的局面必须得到扭转,而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开拓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并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这套机制更应是专业化的,通过向好莱坞借鉴诸如“制片人中心制”、“完片担保制度”等先进的产业机制,彻底摆脱“作坊式”的运作模式。诚然,中国电影业还存在种种体制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是高速扩张发展期的阶段性问题。用10年时间便使市场规模超越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中国电影,有底气在未来创造更大的辉煌。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