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在北外师生中引发热议——文化走出去 人才哪里来
十八大报告要求,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在中国优秀文化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与期待的时候,在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的时候,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海洋权益,国家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良好的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国际化战略人才”。
而这,正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育人方向。
这几天,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师生,心情难以平静。
12月10日晚11点许,如同早已约好般,无需任何人召集,北外的很多同学都守在电脑前,收看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同学们一边看,一边自发地讨论。“为什么莫言的作品不是经由我们中国的翻译家翻译出去的?”“中国文学早就该走向世界,但翻译成外文的著作太少。”“莫言荣获诺奖,让人们既看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又认清了我国翻译的现状。”
12月11日早晨8点钟,冬日中的北外校园多了几分喧嚣和热闹。在这所培养出了大量外语人才、外交人才、翻译人才的高等院校,“让中国文学走出去,高校应该怎么做?”“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这样的讨论,还持续在课堂内,持续在师生的讨论中。
文化需要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关注】 前不久,“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建设五周年庆祝大会”举行。截至目前,北外承办有海外14个国家的17所孔子学院课堂,承办数量位于全国高校首位。
先来读读这样几段文字: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看着眼下无数热情筹备情人节狂欢的中国年轻人,我很难相信文明之间会有什么鸿沟难以逾越。中华文明习惯于包容和融合外来文明,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上其他地方未必都是如此。今天中国在制定文化‘走出去’战略时,应该审慎考虑文明冲突的可能性。”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周鑫宇老师与同学间的讨论。
“在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时,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有一种态度是强势、居高临下的;还有一种态度是平等、包容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一个很好的观点。‘各美其美’说的是各民族要欣赏自己文化里的瑰宝;‘美人之美’说的是要学会赞美别的文化中美好的东西;‘美美与共’说的是将自己的优秀文明成果拿出来与对方分享;‘天下大同’是要达到的理想结果,也就是和谐世界。”这是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赵刚与同学之间的一段讨论。
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是北外人肩上的使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
学校以听讲座和阅读经典名著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包括梁思成、费孝通、胡适、梁漱溟、陶行知等先生的代表作品,要求学生根据阅读原著写出读书报告或论文,记入课程学分。同时,学校通过开设翻译大赛,邀请资深翻译家为学生指导评点来提升同学们的翻译水平。
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北外的学生逐渐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文化是沟通心灵的纽带,可能不需要奢华的舞台,但一定要有心灵深处的回响与共鸣,这就需要文化从 ‘走出去’发展到 ‘走进去’,让别人对你的文化不仅是了解,更要有认同,真正做到触及共性、正视差异、消除误解。”
提升人才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关注】 在由联合国新闻部主办的第二届全球模拟联合国活动中,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三年级的女生岳秋实经过几轮的竞逐,最终成功担任联大主席。来自其他国家的队员对她评价:“秋实非常热情、懂得很多,而且,她很愿意咨询并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些都是帮助她成为一名优秀领导者的素质。”
一名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驾驭能力,还需要对自己国家民族及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有着深刻的了解。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美术、音乐等艺术修养,拓宽学生科技、环境等领域的知识面,更要引导学生养成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关注、保持敏感的习惯。
为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在高级翻译学院做了大胆尝试:聘请了大量在联合国纽约总部、日内瓦欧洲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从事过口笔译翻译工作,具有长期外交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教学工作。同时,将教学方式从“输入式”改为“话题式”,通过话题式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与主动关注中,了解、学习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力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合广泛知识面,培养学生成为知识上的“杂家”,更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涉猎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与习惯。
曾任北外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的庄绎传老师给学生讲授的一段内容,令很多北外学生印象深刻:
“语言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运用得当,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译者也就是借助于这种力量,重新创造出感人的作品。严复就是用他那优雅的古文把进化论的思想介绍到中国,感动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他翻译的《天演论》,虽未尽‘信’尽‘达’,一个‘雅’字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林纾虽然不懂外语,却在别人帮助之下,用他那精美的文言文将184种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林译小说丛书》曾使十一二岁的钱钟书‘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
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契机,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出去,激发世界对中国语言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北外的师生们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
培养拔尖的跨文化交流人才,需要顶层设计
【关注】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外国语大学制定了《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开始了培养顶尖跨文化交流人才的战略推进。
在《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中,北外建立了学生遴选、“导师制”加“导学制”、“本、研一体化、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培养机制,强调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更强调人才培养的大胆革新。
“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顶层设计。”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钟美荪介绍,北外的人才培养目标绝不仅仅只是一名语言人才,而是“具备精湛的英语技能,熟练掌握第二外语;具备国际关系理论功底,掌握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理论;具备一定的国际问题研究能力;具备国际组织工作经验,了解国际规则,初步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技巧;未来能够在国际关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化战略人才。”
首先在人才选拔方面,学校“宁缺毋滥”,采取个人申请、面试口试等方式,在全校9个外语院系共选拔出136名学生进入该计划进行“重点”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学校大胆更新教学内容:减少总课时,压缩和改革技能课程;坚持小班讨论式教学;加强经典阅读,夯实学术底蕴;重视研究方法和研究意识的培养。
同时,学校为学生大量提供出国交流和实践的机会,要求学生在国外大学选修与专业培养相关的课程,如世贸组织、国际关系等,激发学生开展跨文化研究和区域研究的兴趣……
就这样,作为走出400多位大使和1000多位参赞的我国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作为有着“共和国外交官摇篮”之美誉的高等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始终坚持探索,并将在未来,为了培养更多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战略人才而不懈实践。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