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郭沫若:做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问家

时间:2012年12月20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做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问家

——写在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之际

  继鲁迅之后,郭沫若成为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开创了全新的诗歌和历史剧创作风格。他也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先锋,在历史、考古以及文学、翻译等领域都做出了大量学术成果。今年是郭沫若诞辰120周年,这里刊登一组学者文章,以纪念这位学术大师。

  ——编者

1941年,郭沫若手扶友人赠送的如椽巨笔,偕幼子汉英在重庆留影。

1956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历史剧《虎符》时,郭沫若同主要创作人员一起交谈。

1957年,郭沫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埃及开罗举行的亚非团结大会,会后在金字塔前留影。 

  继鲁迅之后,郭沫若成为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郭沫若代表的是一个新的时代,即马克思主义学术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郭沫若,郭沫若也通过自己的奋斗,丰富和发展了这个时代的学问。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郭沫若所创造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更要像郭沫若那样,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学术传统,以求真、求是和经世为宗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一名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问家。

  坚持经世致用,积极投身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事业。郭沫若所处的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传统与现代并存,中学和西学互动,任何远离传统、脱离现实的学问都难以保持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在当时,郭沫若继承中国知识界源远流长的经世致用传统,在革命和救亡的时代主题下,自觉投身新文化运动,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马克思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1921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摆脱了我国传统诗歌的束缚,被闻一多评价为“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精神。”不仅如此,郭沫若还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在旅日期间建立了著名的文化社团创造社,以独特的文学倾向吸引了大量读者。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他写的许多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在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上,几乎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历史事件都少不了郭沫若的身影。他的名字,始终紧紧与那个时代联系在一起,始终是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引领者。

  坚持科学精神,努力做出符合历史和时代需要的学术成果。郭沫若学识渊博、才华卓绝,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作品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生前出版各类著译作品近200部,翻译了来自德国、美国、日本、俄苏等国家上百位作者的几百万字的作品,涉及英语、日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及文学、音乐、美术、考古等多个学科。这些研究成果和翻译作品,切合时代需要,引导很多年轻人走上了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与革命斗争的道路,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变革进程。旅日期间,他心怀“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成为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应该说,自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老一辈学问家将马克思主义成功引入中国学术,中国学术的面貌就为之一新,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当代中国学术要创造出真正的辉煌业绩,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对话与交流,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必须像郭沫若那样旗帜鲜明地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学术传统;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当代,立足国情,努力建构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弘扬优良学风,培育一代新人。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并长期担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他提倡民主的科研风气,善于团结学术工作者,对各个学派的研究都予以支持,与侯外庐、夏鼐、商承祚、周谷城等老一辈学者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扶持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作为新中国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者,他殷切希望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制订出一个既有雄心壮志,又是切实可行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来”,“在理论工作上一定要有勇气”,“把我们的队伍整顿好,建设好,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推向前进。”他也是著名学术刊物《历史研究》的主要创办者。在他的领导下,《历史研究》成为新中国历史学的一面旗帜,为当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在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学问家的精神感召下,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