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继续成为我们的立国之本 中国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纵横谈
意义
中华民族的强大繁衍力和亲和力,使之在以往的几千年时间里,构筑起严谨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模式,它包笼了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乡村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随着上层建筑的改变和社会的转型,宫廷和城市生活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旧式的生活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然而,乡村社会仍然保留着少部分旧有空间。儒教统领与宗法结构合一的乡村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和底座,一滴水可以折射大海,透过它可以反映出整个封建大厦的面貌。
国家正在陆续启动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程,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社会更多则是汉族聚居区域的文化遗产,代表了封建生活的主流形态。汉民族的民间文化资源已经遭到破坏性侵蚀,又由于结构的庞大积重而长期不自觉,致使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汉文化传统资源已经被耗竭殆尽!然而,以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儒教宗法社会形态,是长久支配了中国历史、迄今仍然对国民文化心理产生影响,并直接对亚洲儒文化圈以及国际华人世界发挥现实支配力的形态。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传统,台湾和海外华人需要找到他们的根脉!因此,开展乡村社会保护工程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21世纪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世纪,同时也是文化多元化的世纪。21世纪一个强大的经济支柱产业是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的开发依赖于文化资源。中国最丰富也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的儒教和乡村文化资源,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已经遍布全球,成为21世纪文化交融中不可缺席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形成世界各地华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本源。
以往我们注意了黄帝陵墓、孔子故里、北京故宫等中国历史上重大政治和文化遗迹的宣传保护,众多历史名城、名胜古迹的开放游览,这些都是有助于文化保护和扩散的。但是,随着民主和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的注意力有着向民间形态日益贴近的趋势,普通游客会更有兴趣去观赏凭吊古人日常生活的遗迹,因此乡村社会被推向前台。在中国广袤的大好河山之间,也应该有着不同形态的文化遗迹供人游览。
借助于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保护,可以有效吸引海内外同胞和华侨对这方面的投资赞助。乡村社会带有明显的宗族痕迹,同宗同姓的情况普遍,同时又谱系完整,族规、村规民约健全,并具备祠堂、牌坊等显性宗法文化象征物,可以成为海内外华人追究姓氏来源出处或分支走向、寻祖问宗的目的地。以此为依托为之建立起寻根文化之旅,可以有力地引导旅游趋势,充实和丰富旅游的文化含量。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调动血缘情感来最大幅度地吸引投资,用于乡村社会的保护。例如利用姓氏来网络族人,开辟经费来源。
(编辑:子木)